新学期开学前夕,国内诗歌最权威的杂志《诗刊》刊发了我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程韬光教授的诗歌《旧时光》。而一家图书机构则专门发文,推荐我校程韬光教授创作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称“开学季,需要带着李白的剑和杜甫的情走进校园”。这多少让这位当年的少年诗人,辗转商场官场,文学初心未改,站在文学的山巅感受到全身心回归的快意。
2020年,在故乡河南郑州工作三十年的程韬光回到了母校担任教授,参与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让更多中南学子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更深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位在本科期间攻读经济法,毕业后当过大型国企高管、公务员,业余坚持文学创作的“斜杠人士”,一直在不断地解锁着新身份。作为校报学生作者走出去的他,出走半生,归来依旧是高产诗人、作家。那时,校报上的诗人作者署名是程道光。
童年的诗歌种子
还是五六岁的程道光在村庄小学玩耍的时候,偶然听到老师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便被唐诗朗朗上口的音律和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诗歌在他孩提心中也悄然埋下种子。农民的孩子早当家,他自小开始就帮助父母干农活,不过相较于干活娴熟的右利手,天生左撇子的他并不“吃香”。程韬光回忆到,尤其是农忙的割麦时节,由于没有左手镰刀,他只能跟在兄弟们身后捡着麦穗,也因此遭到一些嘲笑,这在当时还上小学的他心中不免留下一些芥蒂。10岁时,上五年级的他,参加由著名作家姚雪垠在故乡设立的“春风”作文奖,他写的《柳絮飞了》获奖了,也拿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十块钱的奖金。那时候的他开始意识到满足生计并不止有干农活这一条出路,原来写字比割麦子强,写好文也可以养家,将来也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文字认识和理解的加深,高中阶段他便在《新疆日报》《语文报》等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他对于文字与文学的热爱也愈发强烈。
校园风云诗人
后来报考大学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财经热。程韬光回忆说,党史学习财经对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吸引力非常强,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也是当时的财经热门学校,所以在报考大学时他并未选择文学相关专业,而是选择了中南大的经济法专业。不过,这并没有使他停止文学创作的脚步,大学期间,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校报学生作者队伍,他结识了很多文学好友。
1986年9月,当时刚上大学,他便向校报投稿一篇长诗《九月,你来了》,借此抒发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学子考入大学的心情,这篇长诗被发表在校报副刊上。这也让当时校报编辑部的李功耀老师和宣传部刘先凡、崔明霞等老师注意到了他,并推荐他成为校报学生作者。从此,程道光的名字总伴随着一首首小诗出现在校报上。80年代是诗歌的年代,思想激荡的时代,当时武汉各高校的青年才俊们组织起一系列文学活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武大“樱花”诗会、华师“一二九”诗会以及原中南财大举办的“五四”诗歌节等,他的诗歌屡屡获奖,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在求学和校报作者的这段大学时光时间里,程道光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自己产生了积极影响。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同学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自身的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文学技巧的表达,加深了自己对诗歌以及文学的理解。他讲道,当时校报的学生作者骨干们都是挖空心思去琢磨、推敲每个句段、用词,大家被包裹在纯粹又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2018年、2021年中南大诗人群结集出版的诗歌《山河集》中,大部分诗人都是当年校报的学生作者。
程道光校报发稿稿件统计:
《老人》 | 第146期1988年1月10日(第四版) |
《你会像苹果一样落地》 | 第173期1988年12月30日(第四版) |
《稻子熟了》 | 第181期1989年4月20日(第四版) |
《远方的村落》 | 第185期1989年5月30日(第四版) |
《稻草人(外一首)》 | 第215期1990年6月30日(第四版) |
获奖情况:
第二届奋进之声诗歌大赛中,程道光、毛菊珍荣获创作一等奖。(第157期1988年5月30日(第一版))
武汉高校第五届“一二·九”诗歌大奖赛中,程道光获创作二等奖。(第172期1988年12月20日(第一版))
第三届全国长江之春《我与祖国》诗歌大奖赛中,程道光获创作组三等奖。(第182期1988年5月30日(第二版))
从商界“少帅”到文联领导
大学毕业那一年,他背着自己获得的两大包获奖证书,回到家乡去,毛遂自荐加之证书加持,他被当时的郑州商业大厦总经理看中,做企业的法律顾问和秘书。任职一年后,由于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校报得到的锻炼,他被破格提拔为副科级干部。23岁时,他到了另一个国企—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展览公司任总经理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四年。27岁时,程韬光参加了当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成为副县级干部。组织部下发文件的时候,将他的名字误写成程韬光,他只好将错就错,程道光改名程韬光。此时的程韬光,年轻有为,有郑州商界“少帅”之誉。
他在国有大型二级企业——郑州百货大楼副总经理岗位上任职的15年间,恰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郑州商战正火热的时候。但无论工作多忙,他始终不忘坚持自己的创作,经常两班倒,白天上班养活身体,夜晚创作养活精神。在工作之余,他发表了上千篇散文诗歌小说,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诗圣杜甫》(上下卷)《长安居易》等,并获得各级奖项三十余次。其中,《诗圣杜甫》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并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因其突出的文学成就,2011年,他转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又当选河南省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学虽说是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但文学是关乎心灵的美学。它可以让我内心变得丰盈充沛,它可以实现我心灵的标准。”他讲到,兴趣和工作之间很多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恰好是我们的兴趣可以弥补很多工作上的厌倦、疲惫,让我们的工作更丰富多彩,甚至更具创造性。
回归初道绽放文化之光
程韬光在工作室接受校报主编和学生记者专访
2020年,程韬光回归母校中南大任教后,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学校传统文化建设上。疫情期间,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医圣张仲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精装推出后,引起较大反响。著名评论家胡德才教授、耿占春教授等纷纷在《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南阳日报》等媒体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转发了他近万字的创作谈。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院领导的牵头下,程韬光参与筹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在给本科生上的必修课《古代文学》之外,他开设了两门新课——《古典诗歌鉴赏》和《中国诗词中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该系列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教学期间,程韬光结合中南大特色专业,应邀挂职郑州市税务局,深入财税一线,创作了反映中国财税文化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德化风云》。同时他也积极申报项目,和武汉大学两位著名教授共同申报国家级课题——法律诗学,并在其中承担诗学研究部分。
从中南大启程,在商界与政界辗转多年后,他回到了中南大,也回到了最初的道。程韬光表示:“为人之术和为人之道是两个概念,道和术是不一样的,道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比如:长大成人是道,吃饭穿衣则是术。同样的道理,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道,如何成为有用的人是术。道是我们喜欢的那件东西,是让我们为之激情澎湃且执着去做的。“现在很多人焦虑的原因即是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道,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说,“我充分地理解:只要自己的道确定了之后,如果你按照这个道的方向,认真的去走,你早晚会走到心中的目标。而我的道就是教书育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名誉加身,程韬光却不以为意:“真正能够代表成就的只有作品,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面,即使自己穷尽所有的才华,可能也只能完成一部分,注定还会留下很多遗憾”。程韬光表示,他想要通过历史小说,找到弘扬中国诗词文化的一个基调,让其走入可供改编的范畴,进而成为一系列的文化衍生品,比如电影、电视、广播、话剧等等,将诗词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出去。除了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碧霄一鹤——刘禹锡》《医圣张仲景》等等以外,他还担任了大型电视剧《大唐诗圣》和唐诗系列微电影的总编剧。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大型广播剧《杜甫》《刘禹锡》登录了学习强国平台。最近,程韬光即将完成的是《乐圣朱载堉》。他表示,当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数学和音乐之后,才能跟宇宙实现沟通。数学和音乐才是世界上的通用法则。如果想把中华文化真正推向世界,数学和音乐就是一个基本语言。
程韬光说,我们了解圣人越多、了解到他们的作品越多,我们内心的参照标准也会越高,我们也会更加谦卑地向圣人学习。讲到诗词时,他引用杜甫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阐释他对诗词的理解。千秋雪是时间的概念,万里船是空间概念,时间加空间就等于宇宙,一个人要拥有这种宏阔的宇宙意识。世人只知诗圣杜甫千古留名,却不知他去世50年后才成名天下知;我们总说杜甫写的诗太苦,却不知杜甫本身出身优渥,写尽的是百姓苦、天下苦……程韬光追寻着圣人的故事与步履,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道上踽踽前行,辗转多年,他身上被贴上了一系列标签,但那些标签远不如他的作品所拥声望之盛。相比于在商界、政界与文学界辗转的斜杠经历,程韬光更像是一位历尽千帆的归来者,怀着文学之心,携着文字之手,循着先圣的脚步,在传播文化的道上不懈前行。(学生记者 张春雪 李慧婷 方小轩 )
个人简介:程韬光,1969年2月生于河南邓州。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重庆移通学院特聘教授、别都书院名誉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兼任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委员;武汉市书画学会副会长,洪山区文联副主席;系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拔尖人才拨尖人才;被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等荣誉称号。代表作:《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碧霄一鹤——刘禹锡》及《医圣张仲景》等。作品被广泛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并获得全球华人文化杰出贡献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杜甫文学奖、“文鼎中原”优秀长篇小说奖等诸多奖项。
审核人: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