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在中南大,“为学”“攀高”的方式有很多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轻松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都为中南大学子提供了许多选择,不同的选择背后汇聚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对话“文澜奖学金”获得者、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1801班的周芳洲,听听她的故事。
稳稳当当 摸着石头过河
“科研”是周芳洲大学生活的关键词之一。在校期间,她曾多次参加“博文杯”“大创”等科研项目立项并成功结项,而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二区期刊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上发表科研论文。
大一上学期,周芳洲的好友邀请她一起参加“博文杯”项目,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科研。但对第一次结项成果,周芳洲并不满意。于是她找到张雯老师寻求解决方法。“我和她说样本数量不够,问卷收集要达到1000份才行。没想到的是她真的和团队成员又去调研,收集到了999份。当时我觉得,这个孩子至少态度是很认真的。”张雯老师回忆起刚与周芳洲接触时说。
三年来,她带着这份认真,从主要成员到项目主持人,从校级比赛到省级赛事,不同平台的多次尝试,让周芳洲慢慢掌握了写论文的硬技能,也让她能更多地关注一些真正的问题。
今年9月,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Portrayals of 2v, 4v and 9vHPV vaccines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a content analysis of hot posts on Sina Weibo》,聚焦HPV疫苗的社交媒体建构,希望通过论文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对四价、九价HPV疫苗的焦急等待,抓住通过二价疫苗获得最佳保护的机会。取得这样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国际平台的认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与周芳洲一路踏实尝试、用心积累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成功刊发的论文,其实是周芳洲独立完成的第二篇英文论文。虽然第一篇目前尚在投递中,但这为她的第二次开始打下了牢固的英文写作基础。
登山顶与云月相交,必先披星苦行。谈及科研遇到的困难,周芳洲坦言,大一时作为“科研小白”,她曾有“无从下手的迷茫感”。在慢慢接触之后,思维、工具和心态都给她带来了挑战——写文献综述搭建清晰的框架很难,量化研究和数据分析很难,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更难。面对这些挑战,她不断地自我对话、沉淀提升。不会数据分析怎么办?那就马上学习,让不会变成会。“我给她推荐了一个软件,让她学习数据分析,七天之后,她再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出点基础的东西了,能感受到她是真的用心对待了。”张雯老师很欣赏周芳洲认真的态度。
“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做的事有没有意义,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享受着科研的过程。”周芳洲这样说到。
尝试构建一条自己的跑道
“内卷”是当今大学生绕不开的话题,当被问及对此的看法时,周芳洲认为,如果将社会比作大操场,拥有专业壁垒和核心竞争力的人就相当于构建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跑道。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参与激烈竞争。当大环境难以改变时,提升自我能力,不断调整心态十分重要。周芳洲谈到,如果一定要与他人共享赛道,不如选择低着头,稳健地跑下去。努力把当下的事做到最好,也许当下不一定有结果,但在未来某个时候,时间会告诉我们努力的答案。
“我很佩服那些牟足劲儿有方向地往前冲的同学。刚开始写论文时,我也曾担心付出的努力会不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初期的迷茫,周芳洲不断暗示自己融入过程。在接连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她渐渐抛开浮躁,真正沉下心来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周芳洲而言,低头静心写论文、携手共进做研究是很难得的体验。
漫漫科研路,老师一路指引,朋友一路相伴。周芳洲特别提到自己的班导师张雯老师,她讲到,正是在张雯老师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用英文写作。“毫不夸张地说,张雯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技能和科研方法,她也坚定了我继续深造的信念和在科研道路走下去的决心。张雯老师是我人生的指路人,更是一位真正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尝试构建自己的跑道,周芳洲有自己的节奏,她喜欢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除了做科研的厚重底色,周芳洲的生活也有别的色彩。
班级宣传委员、三年模联历练、新华社实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学工社团和社会实践给了周芳洲广阔的视野和珍贵的友谊,也极大提高了她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英语能力。自学吉他和尤克里里、用英文写一整本日记、做详尽好看的计划表、网上冲浪发现社会热点。“胸中有丘壑,一往无前”,不同的体验、经历组成了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边走边想,做感兴趣的事。”谈到未来,周芳洲笑着说。
目前,周芳洲已被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应用传播学方向。在未来的求学路上,她表示自己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接触中激发自我潜能,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
采访末,周芳洲寄语师弟师妹们:“永远不要自我否定,要敢于迈出步伐。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就以目标为导向,稳扎稳打就好。如果觉得未来依然迷茫没有方向,也不用着急,多多尝试,总会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青涩的年华总是会伴随着茫然与无措,我们处在一个面临多项选择的年纪,可是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试错成本。就像电影《致青春》中讲到的那样,尽管走下去,去采集鲜花来保存着,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开放。(学生记者 李亚珂 张春雪 学生通讯员 张睿婕 陈康鑫)
审核人: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