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母校的记忆或许会被冲淡,但母校的精神注定会镌刻在每一位中南大学子心中。我校两名云南籍毕业生——自滢竹、李维维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秉持中南大“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精神,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服务基层号召,在毕业之际,毅然决定回家乡就业,服务家乡建设,并积极报名参加了云南省驻村帮扶工作,目前在我校中央定点帮扶县——云南省盐津县驻村工作。
自滢竹,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2019年6月硕士毕业于世界经济学专业,经云南省定向选调到云南省商务厅工作。2020年7月赴镇康县甘塘村驻村工作,2021年5月赴盐津县盐井镇桃子村驻村工作。
李维维,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2020年6月硕士毕业于经济法专业。经云南省定向选调到云南省商务厅工作,2021年4月赴盐津县万古村驻村工作。
心系中南大 共聚盐津县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脉北部斜坡地带,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92%,是典型山区县,原属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根据教育部党组和原国务院扶贫办要求部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20年正式作为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结对帮扶盐津县。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消费扶贫活动中,自滢竹和李维维偶然发现学校的定点帮扶县就位于自己的家乡。自此,“盐津”这个名字便在她们心中烙下了印记。进入云南省商务厅工作后,在机缘巧合下,她们也来到盐津县驻村工作。时隔一年,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她们与母校在1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实现了相聚。
母校殷切关怀 激励鼓舞人心
初到盐津,面对新的环境、任务和使命,她们心中充满了忐忑。看着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落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的山村,她们时常问自己,“作为一名新任驻村工作队员,自己能为村里做什么?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变化?”但很快,她们的迷茫就在母校的殷切关怀下烟消云散。
学校选派到盐津县挂职工作的龚家友副县长在得知有校友也在盐津驻村工作时,便专程到村里看望她们,了解她们驻村工作动态,跟她们分享基层工作经验,为她们带来母校的关怀和支持。在看望她们时,龚家友鼓励他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中南人”一份力量。
脚踏芳香泥土 肩担使命重任
在母校的关心和鼓舞下,她们很快调整心态,转换角色,迅速融入乡村工作。在全国开展全面排查整改农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之际,她们深入各个村民小组开展“解剖”式调查走访,详细了解村民在吃、穿、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方面情况,扎实摸清底数,逐社逐户“过筛子”。走访排查期间,她们坚持与村干部一起清晨就上山入户,顶着烈日逐户走访排查,往往天黑才回到村委会。前往交通不便的村民小组时,她们与村干部一起走山路入户,村里最远的黎山社来回需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但她们从来不喊苦不叫累,不拖村干部的后腿。经过10多天的走访,心中原本模糊的村情民情逐渐清晰起来,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强化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作为村里的年轻党员干部,她们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用“党建+”的思维模式建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家园”,通过规范制度、加强监督等方式增强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带动能力,为乡村振兴构筑硬核堡垒。
强化智力帮扶,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扶贫必先扶智,在了解到有学生存在辍学、厌学的情况后,她们立马入户开展劝学,结合努力学习从而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和家长明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赢得未来,让学生顺利回归校园;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到学校开展英语、篮球兴趣教学,在填补山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同时也和孩子们结为了良师益友。
当好政策宣传员,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结合盐津县“3+N”产业规划,她们深入各个村民小组召开乌骨鸡、肉牛、竹笋产业发展宣传动员会,把政策宣讲送到群众家门口,鼓励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乌骨鸡、肉牛养殖和竹笋种植,想方设法为村民排忧解难,帮助村民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征途漫漫 履践致远
自滢竹和李维维表示,盐津地属“贫中之贫”的乌蒙山区,与母校相聚在此是巧合也是幸运,她们深知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作为“财经系”和“政法系”的学子,她们将立足派驻村实际,继续加强与母校的联系,结合专业特长和工作岗位优势,认真研究上情、摸清下情,接好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基层一线践行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