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不得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承保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服务。
《公告》发出后,迅速显示出监管成效。5月19日,比特币盘中暴跌30%,最低触及30500美元/枚,就在不久之前,比特币才刚刚达到64838美元的高点。与比特币走势相仿,以太坊、狗狗币、SHIB等热门虚拟货币也暴跌40%以上。
尽管早在数年之前,我国就明确表示将对虚拟货币严格管控,但是,与此有关的投资潮流一直“暗流涌动”。今年上半年,“币圈”的表现,几乎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特别是前段时间被炒得火热的狗狗币,以及与此类似的柴犬币(SHIB),年内涨幅一度超过百倍。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与此前历次监管相比,这轮监管无疑要严格得多,而这也是该领域监管不断“升级”的趋势延续。
2013年,国家将比特币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虚拟商品,当时,政策并不禁止一般人交易比特币,只是提醒投资者注意其中风险。2014年,央行认识到比特币的投机性,开始严控比特币交易,封停了部分参与比特币交易的账户,而此时比特币已经有过一次疯狂。2017年,在比特币的带领下,不少人发现了虚拟货币的商机,通过“ICO”大肆圈钱,规避监管,非法集资,很快引来央行等七部委的叫停,同年,虚拟货币的发行在国内正式被取缔,比特币也结束了国内交易。2018年,有关部门严禁机构“炒币”,今年,有关部门又开始对虚拟货币“挖矿”加以打击,体现出了有关部门管控技术与管控决心的同步推进。
不难看出,历年历次的监管,都是有关部门针对虚拟货币领域新暴露出的风险情况做出的反应。今年,有关部门特别关注“挖矿”行业,反映出了大量耗电的“矿场”对国民经济的潜在影响。在政策影响下,国内大部分“矿场”可能会选择出海,同时,严打交易也将有效限制资金的出入通道,有效规制金融风险。
“币圈”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就是“共识”,一开始,这指的是对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技术的共识,但却逐渐蜕变成了对“暴富”的共识。如果说前两年持有比特币的人,更多是真正相信比特币的技术价值,那么今天,在技术层面“一文不值”,甚至本来就是为了讽刺虚拟货币而生的狗狗币也能疯狂大涨,只能说明“暴富共识”和“博傻心态”彻底占据了“币圈”。在投机者的带动下,曾经的价值投资者纷纷加入“炒币”的行列,由此形成的风险令人无法视而不见,在严防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当下,如此大规模的虚拟币交易理应受到监管层的注意。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盘和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8日 06 版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1-05/28/nw.D110000zgqnb_20210528_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