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智库,聚焦民生发展和社会治理,着力城乡社区。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团队研究基础,预期在如下3个方面会有所突破,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参考。
1、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议》45条),意味着,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从社保制度建设,转向社保机制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从强调规模指标,转向强调质量指标(结构与待遇)。为此,亟待研究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的指标:一是保留制度创建指标,如参保人数、参保率、覆盖率、十三五目标完成率;二是强调制度效果指标,如领受待遇规模、覆盖率、养老待遇水平、失业活化率、培训就业率等;三是鼓励各地新增当地相对于全国或全省的特色性指标,如支柱产业就业占比、“四新经济”新增就业、新增创业、“四新经济”就业占比、“新型就业(就业新业态)”占比、科创人员占比、教育医护人员占比、养老服务人员占比等。优化结构,体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13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6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47条)|,需要研究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协同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一是通过上下游产业的连锁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如老年地产、养老保险、养老金融发展;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链与新模式新业态融合,产生聚合效应,丰富养老服务形式,创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培育新型消费市场。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议》48条),意味着,聚焦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着力于基层城乡社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通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创建以城乡社区(村)为支点,贯通居住小区与居民家庭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城乡社区-居民小区-楼栋-家庭,既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党执政能力的“最近一公里”。聚焦社区公共服务的重心和短板,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开发社区服务业,构筑社区服务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和精准化,让社区居民和家庭全方位感知且深度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以维稳为目标的管控思维,转向以服务为抓手的共建共治共享思维。
为优化学校科研经费的科研导向,提升使用效率,建议:将先期资助与后期成果奖励相协调;引入校外第三方依据,完善资助奖励评价体系;引导科研经费向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倾斜,将智库平台纳入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科研经费预算体系,独立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