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云端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06-22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俞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外部经济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此时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620日上午8:30,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通过腾讯视频会议顺利举行,在历时4个小时的精彩发言和研讨后,已按计划圆满地完成了会议的全部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发表主题演讲。会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覃红主持。

      围绕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杨灿明校长主要从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好战略定位、把握时代发展之大势三个方面展开。在第一个方面,提出要深化改革和勇于创新,通过“政策优势”为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形成重要的体制支撑和环境保障。第二个方面,提出要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将其转化成为湖北的竞争优势,通过湖北战略定位助力湖北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第三个方面,提出外需冲击下我国产业链开始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技术变革推动下新技术及新业态的凸显两大变化趋势,认为湖北需要在变局中开新局。 

        覃红副校长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上述现实背景,本次研讨会聚焦到了“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的经济学家、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中国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为中国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10位专家学者,主要从“化危为机”、疫情防控、“六稳六保”、城镇化、经济周期与增长、收入差距缩小、高质量开放、产业链发展等角度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主题报告。    

研讨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经济学动态》常务副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胡家勇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洪教授从马克思的重要原理出发,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调整和“六稳六保”政策,讨论了如何在后疫情阶段“化危为机”。洪书记认为应该科学判断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在后疫情阶段不只是应对衰退,还要主动为衰退过后的经济复苏及长期发展培养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入快速发展期。需要重点关注利用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需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后疫情阶段的发展机会包括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的机会,其中要尤为关注新基建和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泰岩。黄校长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会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但新冠肺炎疫情又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健康、健身需求的强化剂,居民消费行为向线上消费、无接触消费、个性化消费改变的加速器。黄校长认为还可以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个方面促进新经济发展。

第三位发言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原党委书记,中商智库理事长裴长洪。裴教授分享了疫情下高质量发展五方面新认识。具体包括:第一,就业、民生是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二,脱贫攻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久问题。第三,扩大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国内市场,增加居民收入。第四,需求刺激、需求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第五,高质量发展与草根经济的关系问题。草根经济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融入高质量发展。

第四位发言的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丁任重。丁教授发现疫情完全契合了“胡焕庸线”,提出疫情的三个有趣现象:一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疫情越严重。二是产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疫情越严重。三是交通越中心的地方,疫情越严重。丁教授提出疫情期间发展的三个需关注的方面:第一,经济统筹发展。第二,城乡融合发展。第三,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

第五位发言的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浙江大学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史晋川。史教授就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周期与产业格局变化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第一,疫情导致本轮经济阶段的逆转,中国在短期运行中体现长期向好的趋势是不容易的,要加以重视。疫情冲击使得世界经济长周期从第三阶段逆转到第二阶段(衰退萧条阶段),阶段化逆转不能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预期,但任务更为艰巨。第二,中国要形成双循环的发展动机,但不能简单地以国内循环为主。随着国际产业技术分工格局转变的加快,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和重建提供了强制性和被迫试错的机会。

前五位专家发言之后,研讨会进入下半场,下半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主持。


第六位发言的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李教授就提高收入、缩小差距以及促进消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认识和建议。首先,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份额的变化趋势。其次,对居民消费份额下降进行了理论解释。再次,考察与讨论了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经验事实。李教授提出了三个推论:收入分配、差距会影响消费倾向,收入预期会影响消费倾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疫情影响、就业失业)都会影响到消费倾向。据此,提出了三个启示:一是稳收入、稳就业,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二是稳定对收入增长预期;三是消除收入的不稳定性,包括就业补贴等方面。最后,对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减少政府支出,保持居民收入稳定;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保收入保消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利用疫情危机,解决好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第七位发言的是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组专家黄少安。黄教授认为在中国世界经济下滑的阶段,又加上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对中国GDP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进口,二是产业链供应链,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中国大宗商品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疫情冲击给脱贫攻坚的实现带来了阻碍,其中脱贫群体农民工受的影响会更大。最后,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公共安全结构、技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受到影响。黄教授提出的对策包括:保增长的目标、促进增长和消费都十分重要;在面临疫情等重大冲击下,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常态化,但也要防止经济集权主义的抬头;客观研判国际经济关系可能的变化。

第八位发言的是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经济学院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盛斌。盛教授阐述了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盛教授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即去全球化和去中国化,导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恶劣。其中,去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首的“特朗普主义”的盛行;二是贸易自由化的相关问题;三是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破坏。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持开放战略;二是维护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体制;三是高度重视和加快制度性改革;四是发挥高水平开放的示范效应。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是紧密互动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使高水平开放有底气,高水平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挑战。

第九位发言的是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任保平。任教授分享了后疫情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战略重点。首先,疫情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要重视恢复问题。其次,疫情冲击下需注意高标准高水准的市场经济与高水平开放的结合,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战略目标。最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微观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的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链和提高自主产业链供应、促进基础设施的转型等六个方面。

第十位发言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平。李院长根据强大国内市场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讨论了疫情之下“大而不强”的中国产业链面临着上游投入紧缺与下游需求疲软的双重压迫,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中国应该如何摆脱“受制于人”的风险、实现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观察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构成,外地增加值率呈现衰减之势,外地市场并未有效参与中国产业链的上游分工;由于外地需求贡献率远在本地需求贡献率、外地增加值率之下,这意味着外地下游市场的整合同样困难。鉴于本地市场不可能无限扩大、而国内各个省市因为禀赋或历史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进一步加快外地市场整合、挖掘外地市场潜能将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强大国内市场的对策建议:一是借助城市群战略,进行跨越行政边界的融合。二是借助“互联网+”模式,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三是“借助“新基建”东风,促进存量优化、增量创新的产业链调整。


       邹进文副校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以上精彩的主题报告让我们获得了一次丰厚的学术大餐,相信各位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会收益颇多,受益匪浅。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与我们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大家的学术水平。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会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