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原因的思考与应对
【科研战“疫”(六十五)】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蔓延华夏、扩散境外,中华民族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序部署下,在数十万一线劳动者的无私奉献下,在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坚守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为此也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我们痛定思痛,又重新回到了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有权威媒体和专家指出,导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正是与人类买卖、食用野生动物有关。自然界似乎正以如此残酷的方式警醒人类没有特权,对自然界的伤害反过来必将危及人类自身。因此,为了建设好、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这正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人立“德”:生态道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此次疫情,无疑印证了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呼唤全民生态自觉。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个人是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微观主体,养成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遵循的生活方式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路径。一方面,自然界是作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材料和对象的自然界,人类的历史活动是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随之展开的,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体,在其漫长演变过程中蕴含着稳定的、固有的规定和趋势,由此形成众多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任何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最终只会带来灾难。捕杀、交易以及食用本该与之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是悖逆自然规律的行为,人类必将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因此,全体公民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众生平等”的理念,常怀敬畏之心,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公民生态道德素养的普遍提升为生态文明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二、社会立“规”:公平规则
社会规则是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必须遵从的习惯、方法和大多数人认同的规矩,它既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也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当代哲学家罗尔斯说:“如果一种规则想在一个社会中通行,关键就是人们能否接受并相信它。”此次疫情暴发,不仅暴露出社会中少数公民生态道德的缺位,更凸显了社会中规则意识的薄弱。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由此极易造成“公地悲剧”和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需要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规则予以调节。为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的前提下,全社会要树立“规则至上”理念,着重塑造公平规则。首先要求代内公平,即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享有平等的权利;其次要求代际公平,即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平等。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居于决定性地位,市场经济是自由交易的经济,但市场交易有效有序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
三、国家立“治”:生态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对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进行目录式、穷举式分类,明确防疫的措施和责任,从制度上消除盲区和死角。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细化管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只是宏观层面的布局,在中观层面上还要因地制宜考虑乡村进退,规划预留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用地。三是加强生态治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海岸线和海岛“四区一带”综合整治,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命空间和谐美丽。
四、国际立“行”:共同行动
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全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病毒无国界,战胜它需要各国团结合作,并肩战斗,除此,别无选择。各国需从政治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和全球共治的理念,联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思想。首先,积极与国际组织展开抗“疫”合作。世界卫生组织(WHO)是制定标准、分享信息、提供建议等开展全球卫生治理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各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合作是应对疫情的基础,也是重点和关键。同时,也应加强与其他相应国际组织的合作,实现信息分享、技术支持、业务帮扶等。其次,积极推动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卫生治理。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跨越国界,将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此来开展国际合作。公共卫生如同气候变化一样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中国应积极补齐在此次疫情中暴露的短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改善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社会讲好疫情防控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战“疫”经验,提供联防联控中国方案,尽力帮助其他疫情国家特别是卫生系统薄弱、卫生能力不足的国家增强应对能力。
我们相信:战“疫”必胜!但古语有云:“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自然和生态领域风险的特殊性在于,在到临界点之前风平浪静,突破临界点顿时翻天覆地,届时纵有力挽狂澜之力,也难免自伤元气,终是下策。因而,从最基本的环节做起,唤醒公民的生态道德和自觉、形成社会的生态公平规则、完善国家生态治理体系、推动国际广泛合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雨绸缪、久久为功,共筑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邓远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杨 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