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四十一)】
2019年末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国,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国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并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停工停产和“城市封锁”,一大批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社会消费、工业产能和外贸出口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增长近乎“停滞”;另一方面,为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截至3月2日,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资金已经达到1087.5亿元,并统筹出台了一系列阶段性、针对性的减税降费、缓缴税款政策。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和矛盾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财政压力和财政风险上升态势尤为严峻。
因此,努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迫在眉睫。作为此次疫情中心,湖北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财政保障机制,推动优惠政策落地、助力复工复产、提振市场活力,为纾解企业困难、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面对愈加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如何增强湖北财政抗疫能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稳经济: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作为有力的宏观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是防疫和经济发展的“一盘棋”,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财政补贴和减税降费作为棋盘棋子,抢占“先手”至关重要。疫情对湖北省经济的不利影响正逐渐加大,其工业生产遭遇“开工难”、城市消费处于“倒春寒”,近乎所有的行业,如餐饮业、酒店旅游业均进入冰冻期,对地方财政收入也造成巨大影响。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鼓励消费,促进投资,不仅是经济回暖的“加速器”,同时也是涵养地方税源的“稳定器”。
一是积极向财政部争取更大力度的转移支付。据财政部官网,3月3日财政部公开了今年预拨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预算分配数据,总额是16032亿元。这笔指标分配给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湖北省获得795.45亿元,占总额比重为4.96%,与上一年占比基本一样。湖北省作为此次疫情中心,较其他省份而言,同比财政减收程度最大,因此建议大力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向湖北倾斜,请求财政部近期内按照明显高于中央本级支出的增幅,加大对湖北省转移支付的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此外,继续加强疫情阶段对中央的各项经济信息反馈力度,及时上报财政收支明细。另建议强化国库调度管理,密切关注地方库款调度情况,加快防疫资金的拨付进度,确保疫情防控资金、“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企业。首先,认真落实落细各项财税支持政策,让现有的优惠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效果;及时发现并尽快解决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策尽快发挥实效。其次,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以继续加大财政补贴为着力点,建立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补贴,有针对性的提供减负援助。同时,精准聚焦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的困难行业企业所形成的地方税种,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尤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优惠不容忽视;最后,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申请临时疫情税收政策支持(参照汶川地震税收政策),如降低税率、税收返还、缓缴税款等,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三是涵养新税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次疫情倒逼出一些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展示了信息时代下网络化产业的巨大潜力。现代物流体系、远程办公、网络教育、在线娱乐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疫情状态下社会功能停摆的危机。建议鼓励相关产业及衍生经济生态的发展,支持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除此之外,应调整投资领域,采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如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湖北省培植新税源,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二、重民生:财政支出增质提效
当前疫情下,坚持节用裕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缓解财政收支压力的关键环节,要坚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金投放精准、增质提效,真正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首先,湖北省各级财政部门更应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各级财政部门在优先保障防控经费的前提下,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建议近期保留人员经费的基数部分、取消增长部分,另建议各级财政收回封城期间公用经费(有实际支出部分除外);杜绝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按照不低于5%-10%的幅度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全面清理部门预算中各单位项目支出和政府专项资金中的非重点项目支出。
其次,湖北省各级财政要集中财力保障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一是完善公共卫生供给,建议在疫情过后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数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扩大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扩充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在全面保障疫情防控资金的同时,坚决兜牢“三保”的支出底线,加大对疫情重灾区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财力优先保障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切实保障财政支出向基层、民生和重点领域倾斜,除此之外,建议及时规划一批综合交通、物流、能源、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加强地方民生基础、提升社会公众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促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升级,突显提效要求和增质导向,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作出有效贡献。
三、抓监督:财政资金规范运行
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能,保障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是疫情下缓解湖北省地方财政压力的必然要求。在全力保障防控和复工复产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严格监督防疫和复工复产专项资金。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疫情阶段各项财政专用资金使用的全流程监管,规范疫情专用资金使用流程,灵活采取“非现场、不见面”的“互联网+监督”方式和多种联系手段,有效有序开展监督。财政事后监督,也是加强财政管理和深化财政改革的关键一环,另建议疫情结束后,适时开展防疫专项资金大检查,开展现场监督,聚焦资金保障、拨付、使用以及物资采购、发放、管理等关键环节,重点了解财税政策是否落实、资金保障是否到位、补助兑付是否精准、财务会计管理是否合规合法,这对推动防疫资金和支持复工复产专项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推进“大数据”在财政监督中的应用。首先建议公开“部门账簿”,各预算单位要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本部门本单位的“账簿”,包含“三公”经费和机关运行经费等情况,并进一步说明部门主要职能、机构设置、预算安排情况等。推进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其次加强内控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制定完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办法,推进财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构建财务管理“大数据”监督平台,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做到内控要求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实现操作有留痕、过程可追溯、结果可倒查。“大数据”的全面应用,将大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缓解湖北省地方财政压力另辟蹊径。
作者简介:
郭月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联系方式:
郭月梅
手机:18971030196
Email:1310717965@qq.com.
邮政编码:430073
通信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