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我国是人口大国,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精英人才;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量的飞跃——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化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飞跃发展趋势。
表1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简表
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据有关资料的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中期,稳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十年动乱,滞缓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1999年以后,扩大招生,飞速发展阶段。
根据教育学家马丁·特罗的研究成果及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型教育;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化教育;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以上时,属于普及化教育。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02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超过了15%,已经跨过了精英型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1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超过50%,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广大国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精英与大众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又是体系并存、相互间不可替代的两个重要时期。强调发展精英教育的同时不可排斥大众化教育;同样,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也不可忽视精英教育。因此,在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精英教育的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长
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表2 中国大陆研究生规模发展简表
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1988年间,研究生招生快速增长;1988至1998年间,进入平缓增长期;1988至2008年间,又一次进入快速增长期。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仅有10708人,到2017年研究生招收806103人,增加了大约75倍。1978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仅为1.09万人,到2017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63.96万人,增长242.17倍。1978年至2017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总人数达到1027.23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117.69万人,招收硕士研究生909.55万人。
(二)学位制度的建立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和科学研究单位培养、选拔人才的问题,要建立学位制度,也要搞学术和技术职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审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试行办法》;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位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78个,科研机构237个。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近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位授予量占总量近8成。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包括博士与硕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据统计,2005年至2014年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从0.75提高到1.33。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
(三)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1.博士生教育的发展
我国博士授学位授予权是在1981年确定的,从1981年到2018年共进行了13次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审批,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共有151个,2017年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单位达到451所。1981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当年,招收了18名博士生。1983年5月27日下午3点,新中国首批共计18个博士学位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授予仪式。到2017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7.69万人,获得博士学位的近80万名。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以来,中国的博士培养飞速发展。
2.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举
1990年,为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截至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为135.05万人,占比51.17%,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次在研究生总体中占比超过50%。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40种,博士专业学位6种,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领域,基本满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批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专业学位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国学位类型由单一的学术型,发展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并举。
3.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走出国门,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打开国门,招收国外留学生;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认证体系,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步入国际化行列。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派遣了一批优秀学子远赴(原)苏联等国去深造。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日益增多。1978—1987年我国共派出留学人员4.6万人,其中研究生1.2万人,占比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进入新世纪,教育部确定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重点、增强效益”的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方针。2007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设立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成为目前中国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的主要方式。2007年仅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就达到3459人,2018年国家计划选派联合培养博士生人数达6500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的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我国恢复留学研究生招生,但总体规模非常小,三年招收研究生总量没超过百人。1989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校自主招录自费留学生,使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198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为26人;截至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达到6.39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58万人,博士研究生1.81万人。1986—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增长了2456.69倍。
在走出去、收进来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学历学位互认举措,提升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认可度。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相互承认地区公约》缔约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建立了学历学位互认关系。从1988—2018年,我国先后与46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秀留学人才的回归,在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其办学理念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配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途径;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适应大众化发展需要,多样化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13所职业大学,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正式诞生。从1980年至1984年,全国共兴办82所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2万人,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
(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1990—1998年)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重点中专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教育基本方针“三改一补”:改革现有职业大学;改革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革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
至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自成体系并逐步完善发展。
到1998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394所。
(三)高职院校快速发展(1999—2005年)
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将招生计划增量的部分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将原有的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统筹,以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合力。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据统计,200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招生268.09万人,在校生712.96万人,毕业生160.22万人,高职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优质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
2006-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三批评选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2010年,在原有已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完成验收工作。
在上述建设基础上,2015年,教育部又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三大计划”对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朝高质量发展。
在狠抓办学质量的教学基础上,办学规模也进一步扩展。2017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年招生350.74万人;在校生1104.95万人;毕业生351.64万人。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我们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2019年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优质高速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一带一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由一个一穷二白、满目疮桑、饱受欺凌的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高校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等项目的实施,都与高校创造的科研成果密不可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加优质高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万后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校老教授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