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周璇 学生通讯员 刘梦云 陈佳琪)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为通过对唐诗和唐代诗人的解读,唤醒学生们的自觉、自识和自评,10月19日下午,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老师朱浩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当代青年学者、作家、诗人、编剧程韬光教授主讲的“唐诗美学与唐诗精神”主题讲座在文澜楼204教室拉开帷幕。
“文变染乎世情”“文运即国运”,程韬光教授将唐诗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程教授以《论语•阳货》为发端,赞颂了诗歌极高的社会作用。紧接着,他分别解析《使之塞上》《滕王阁序》中的四句诗,言尽大唐之盛况。
论及唐诗精神,程韬光谈到自己15岁时在火车上与唐诗结缘的经历,他表示:“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有两个: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以梦为马进取向上的精神。”当代人应发现唐诗的“少年精神”,透过诗歌观天地,感人生,叹宇宙。对于唐诗美学,他说道:“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
在自由提问环节,程韬光说道:“万变不离其总,读诗一定要抓住它的核心,要有自己的感悟。在创作方面,要理解“今人是古人的化身”,要善于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他以汉江最终汇入长江作比,简述了唐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说明了唐诗的包容性。
讲座结束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明源同学说道:“唐诗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的探索,进而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程韬光表示:“我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我非常珍惜这次回母校开讲座的机会。”正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他以 “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