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林菲 学生通讯员蒋莎莎 吴政燃)9月底,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主办,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协作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青年创业学院联合承办的“建行杯”第三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在我校举行。我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移动支付场景下的智能回收系统”拿下了特等奖和最佳人气奖的好成绩。作为项目主持人的李金龙,有着怎样的创客青春?
率先实践,不断优化
这次大赛他主持的华清洁利——“移动支付场景下的智能回收系统”拿下了特等奖和最佳人气奖的好成绩。这一项目把智能自助终端和云积分系统结合,侧重于垃圾的分类回收,立足于校园。人们通过分类垃圾获得积分,使用积分或现金可以在多个场景消费,比如洗衣机、公交充值、烘干机等等,这种新颖而接地气的绿色环保理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喻良涛老师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他指出,项目率先验证了模式和吸引了投资,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实践,领先于大量还处于“概念论证”和“盆景式”的创业项目,优势明显。李金龙介绍,九月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葛店校区投放的回收机,每天要清理好几次,收效良好。
今年李金龙曾带领团队获得了“烽火杯”创业大赛优秀奖、微创业行动华中区域赛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湖北省铜奖。他说,参加比赛一方面是在老师和评委的意见中优化项目,另一方面也是宣传推广项目,创业项目需要长期持续。
“放下身段去做事”
李金龙是我校16级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当谈及创业经历时,他认为自己创业是一个偶然也是必然。“高考结束后就自己开了一个辅导班,赚了大概大学一年的学费。大一的时候,做过家教,代理过驾校报名,卖过电话卡和新生用品。当时卖新生用品还亏了”,李金龙笑道。
“创业的过程不会是很体面的,要放下身段去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李金龙同时负责着几个项目的运营工作。其中,大二时银杏校园项目推广进行得很艰难,“需要做用户增长和销量,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客户,需要去扫楼找人。”李金龙说。创业有时就是简单地重复枯燥的工作,有人耐不住,选择离开。最后这个项目只有李金龙和另一个小伙伴在坚持。
这些兼职创业的经历对于李金龙而言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身边的人发出过暗讽的声音,“呵,李金龙,法人”,但他没有回应这些,“我觉得别人的眼光怎么看不重要,你需要用你自己做的事情去刷新别人对你的看法。”
靠谱实干,成事在人
李金龙跟着老师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去江汉区做社区调研。大一时李金龙任班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班上的同学每天早上六点,拖着几个行李箱的调研物资,坐地铁然后转公交,来到社区向很多老人做问卷调查。夜里回去整理调查报告,还要确认第二天随行的同学,时值期末,人员调动难度更大,“那个阶段几乎每天晚上一两点还在协调时间,五天下来瘦了六斤”李金龙说道。
调研报告很成功,李金龙的“靠谱”也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2017年寒假,李金龙被老师指派的最大的任务是评估湖北省红十字会第三方机构社会监督项目目标管理考核,李金龙负责调度参与此工作的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李金龙带着团队成员奔波于17个州市,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完成了报告。
他出色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得到老师认可,偶然机会下,被老师推荐给正在创业的也将去北京攻读硕士的李帅,于是他受李帅委托运营在武汉的所有业务。看似偶然的机会背后也有必然。
“师父带学生,师兄带师弟”
刚进入大学时,李金龙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未来的规划是考公务员。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实行导师培养制度,李帅的硕士导师和李金龙的创业导师都是本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邓教授给予学生学术创业上的指导和帮助,李帅帮助李金龙在创业的道路上成长。
“到现在,老师和师兄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都很大,影响了我今后的人生规划。”李金龙非常认同这种“师父带学生,师兄带师弟”的创业实践模式,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很好的传承,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
互助精神一直是我校的传承下来的传统,我们期待这种“师父带学生,师兄带师弟”的创业模式帮助更多优秀的中南大学子一步步成长,薪火相传。
“现在的我们只需要低头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这是李金龙的座右铭,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激情满怀,继续拼搏,不负韶华,开创未来。这是李金龙也是我校众多创客青年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