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这些都是我校学子需要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付出相当时间与精力来理解和掌握。正因如此,数学课堂往往都是座无虚席,为了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听课位置,相当部分的人会选择占座的方式。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我们的校园:一方面数学课堂占座之风盛行,另一方面为同学们专门开设的数学答疑却时常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有何解决之道呢?
现象:
占座热与答疑冷并存
“大学里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你问‘这里有人吗?’对方指着一张空座位,说‘有人’。”玩笑归玩笑,但这的确反映了我校数学课堂的生态。占座现象随处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尤为明显。“提前20分钟到教室就只有后面的座位可以坐,我们常常要提前很久来占座。”文澜学院的胡锦雯同学在线性代数课堂上时常面临这样的窘境,这也是很多同学的共同经历。
在数学课堂占座热成为常态的同时,学校统计与数学学院大学数学教研中心开设的义务数学答疑班却时常爆冷门。“平时在答疑时段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原先安排的两个小时的答疑时间,成了老师们坐冷板凳的时间。”统计与数学学院熊波老师无奈地说道。首义校区一般每周会有10名左右学生会问问题,南湖校区平时人数更少,但每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情况便截然不同。答疑班场场“爆满”,甚至在规定的两小时答疑时间后,还有同学拿着教材和习题书留在教室中等候老师解答。
数学课堂一座难求,数学答疑班“淡季”过长,同样是学校为同学们提供的数学学习平台,为何同学们的态度截然不同?
原因:
主观与客观全面分析
在占座行为备受争议的同时,曾有过占座经历的同学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数学比较难,上课时坐在前面能更好地听清老师的讲解,更有利于自己集中注意力。因为大家都提前占座,我如果不占座的话,就只能坐在后面。”可以看出,提高课堂的听课质量和迫于“占座潮流”是同学们占座的主要原因。
在部分同学看来,不去答疑班问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问题。“答疑的时候我都有课,所以一般我会选择在线上求助老师和同学,或者上网搜索,这样效率更高。”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陈同学表示。对于另一些同学而言,没有答疑需求是他们不去答疑班的主要原因,文澜学院的刘同学说道:“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复习做题,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去问的。”
对此,来自统计与数学学院的杨皓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一些同学还是以一种被动的、结果导向的态度在学习数学,停留在追求课业过关和分数提高的层面上,缺乏对数学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所以在课后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自然也难以提出问题。”除了少数专业以外,大多数专业都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注重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同学们能借助数学工具分析本专业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数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与创新要求不高。因此同学们会积极地去抢座占座,重视课堂上数学概念与原理的学习,而忽视了课下对数学的钻研和思考,从而导致很少去答疑班解惑的现象出现。
对策:
意识与规则双管齐下
占座现象历来饱受争议,很多同学一方面深受其扰,一方面自己也加入到占座大军的队伍中。对此,学工部副部长朱虹认为:“占座问题的根源还在于‘风气’,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占座的环境中,占座这一方式就‘被正常化’了,因此我们希望把这个不公正的现象消灭在萌芽阶段。”本学期在首义校区开展的学风建设活动中,学工部和学生自律委员会成立的整治占座小组通过提前清理占座物品等措施整治占座之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规则的建立与监督的健全是规范占座行为的有力保障,让“剧场”里第一个站起来的人坐下去,从源头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另外,我校图书馆在去年推出微信选座模式,有效减少了图书馆占座行为的发生,借助新技术新手段配给座位,不失为一种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模式,也为整治教室占座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与借鉴。
课堂上的学习固然重要,课后的巩固与思考也同样不可忽视。统计与数学学院的黄凯老师告诫同学们:“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突击式的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还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钻研精神,课后多看书多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线下答疑存在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师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增设线上答疑渠道,目前很多数学课堂的老师都建立了课堂微信群,通过线上答疑的方式在课后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大学数学是许多专业的基础学科与必修课程,其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给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与压力。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固然重要,课后的巩固与思考也同样不可忽视,“占座热、答疑冷”隐含很多深层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源上着力,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同时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同学们的钻研精神,服务与引导共举,老师与同学合力,共同打造更好的数学学习平台。(学生记者 刘洋 刘全清怡 何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