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阴沉了好几天的江城终于在芒种这一天放晴了,午后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下来,咖啡馆露天处靠近小树林,光影落了一地,蝉鸣声一片,让人意识到已经完全进入夏季了。刚结束教学的舒辉波老师赶来这里,穿着一件干净利落的黑色T恤搭配牛仔裤,天然卷的头发长及颈项,和他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种温柔而忧郁的艺术家特质。
结缘儿童文学,新作频出
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舒辉波发了一条微博:“长大后想当什么?”“小孩。”被问到为什么时,他有些调皮地回答:“不为什么啊,你想长大,然后老去吗?”
来学校任教以前,舒辉波曾做了十四年的影视编导,也曾经做过记者。我们总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转行一定是有一个像时钟走过零点那样“咔”的一个转折点,但舒辉波没有这么明显的一个“咔”点。就像小河缓缓流向大海一样,他知道他总要流去大海,于是在写过一个儿童节目的剧本以后他便开始潜心创作儿童文学,从此十年,笔耕不辍。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剪刀石头布》《十七岁,花要开》《小时候的爱情》;长篇小说《45度的忧伤》《45度的忧伤2:夏日离歌》《河底的秘密》《飞越天使街》《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地下河》等。一路斩获《儿童文学》第五届、第八届擂台赛金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二十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武汉市政府首届文艺奖,第二届《儿童文学》全国“十大金作家”等。
目前,舒辉波的新作《听天使在唱歌》刚刚出版,这是“天使”系列的第三本书。第一本《飞越天使街》和第二本《另一个频道的天使》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10年前受控制的卖花小女孩儿”和“无法与人交流甚至生活都困难的自闭症小孩”为原型,真实却又深刻地记录着一个个折翼天使的成长过程。《听天使在唱歌》以中国江南水乡里一个男孩的心灵成长历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的蜕变与新生。“孩子就像天使一样。但是如何让他成长为天使,有一个成长之路。不是所有的小孩儿都是天使,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熊孩子。一个孩子需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长大。”这是舒辉波“天使”系列的初衷。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
《梦想是生命的光》一书在2017年11月份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奖。这是一本并不容易的书,书内书外都是故事。
书里讲述了几个处境艰难的小孩历经十年的变化,是一本完全的纪实文学。十年前,舒辉波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大多是随父母打工的,住在建筑工地的板房和城中村里。楼房和楼房之间极度拥挤,看不到一棵植物。“他们的房子让你感觉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40多度的武汉夏天,没有空调,像蒸笼一般。屋子里边三家合租,弥漫着一股臭皮鞋的味道。”
他有一次采访一位河南的小姑娘,问及她的梦想,她说:“我的梦想是当一位作家。”眼睛发着光。可是在她生活的那个环境里,根本不会有人能够理解并呵护她的梦想,她们从泥沼地里拔出一只脚都是很困难的。“你会觉得像是一颗特别单纯的心落在了沙子里。”感慨之余又使人禁不住好奇这样一个人她十年后怎么样了?她的梦想呢?
于是,十年后,舒辉波又找到了当初这些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令他印象深刻:2005年正月还没结束时,她的父母和弟弟在路上被一辆突然窜出来的小汽车夺走了生命。他们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年轻力壮、勤劳聪明,在农闲时打工攒下了不少钱。那一年,他们正准备用攒下的钱在自家的宅基地盖一栋两层半高的楼房,那栋楼一楼到二楼的扶手还没装好,二楼还是个毛坯框架。从那之后,它就维持着那样一个姿势杵在那儿,像战后破落的国。2005年的她在演播厅里被问及梦想时,思酌了一会儿,紧咬着下唇答道:“报仇。”十年后,舒辉波再次联系上她时,她正在打工,交了一个“古惑仔”男朋友。她说她需要钱以解“一时之急”,而舒辉波提出当面把钱给她时被她拒绝了,她不想当面接受采访,或许是不愿诉说这些年她所经历的事。她走的路太难了,但是也因此,她有一种同龄人没有的坚韧。作为一个作者,舒辉波觉得他有责任告诉读者这个世界有阳光就一定会有阴影,有白天就一定会有黑夜,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也是他传递梦想的方式:生活是现实的,我们不能被现实打倒。
书外的故事也丝毫不逊色于书内的故事。事实上找到这些孩子并不容易,有的已经搬走音讯全无,有的费劲找到后拒绝接受采访。编辑梁燕在序里写到:“2015年8月里有一天晚上我例行催稿,他消息来说他刚采访好徐涛,走在回家的路上,车子掉进了坑里,天正下着大雨,距离他家还有将近两百公里的路程;还有一次他回复,采访回来路上堵了好几个小时,晚上十点多才到家;有一次他等待约好的采访对象,饿着肚子久等不来,担心采访对象失约……”在筹划这本书时,舒辉波一度陷入抑郁状态,还患上了偏头痛。但无论是采访的不易还是身体的不适,他都克服了。他常常讲人不能没有毅力,梦想,首先就是他自己生命的光。
希望给孩子正确的生命教育
现在的儿童文学市场上的书籍,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而小孩子并未具备区分好坏的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在接受流行。“但是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是优秀的。”
舒辉波的很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苦难”“生死”这样小孩看来并不愉快的词,这也是他在儿童文学里独树一帜的地方。他认为孩子的本性喜欢轻松而非思考,文学不能迎合孩子们,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作家的格局应该更大,除了说理还可以提供一种审美体验,着笔从细微处入手,给小孩子看的作品应该更注重文学性。
现在的孩子缺乏生命教育。“你是怎么出生的,又是怎么死亡?没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生的两端都是黑暗的。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我们本能上都愿意选择美好的东西。”关于生命,很多大人也讳莫如深。我们是在家人逝世的过程中去被动地理解,有时,很难理解。微博上常常有自杀、中学生互殴这样的新闻,生命说没就没了,从虚无里来又消失到虚无里去。舒辉波写生死,是想传递出他的生死观:生命是需要被尊重的。
市面上有很多浅显的儿童文学,也有很多“高产”的儿童文学作者。但舒辉波的儿童文学是既富有文学性又富有哲理性的,很深。这个“深”不是“艰深”的“深”,是指他研究得“深”。
“所有的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天真,人生而就有的天真。当你经历了人性的复杂,世态的炎凉,然后也感受过人性的丰富和美好,更知道了生命的真意,人生的真相,你会自然的感到悲伤。当你懂得理解了苦难,你便有了一种情怀;而你若对苦难漠不关心,你就不会去爱。而且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爱习惯,不会爱。”舒辉波说。(学生记者 高璨 戴玲珊 严珮瑜)
本文原载于校报第596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