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法学学者看热点 共话“江歌-刘鑫事件”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7-11-27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王玉平 学生通讯员 谭娅娟 蔡钰婷)1123日晚,法学院十余位青年学者在文泰楼模拟法庭一集体亮相,分别从民法、刑法宪法学、刑事诉讼法法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表明观点,展现热点事件的法律多元视角。

法学院副教授陈虎阐明举办此次沙龙的目的:为学子提供一种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希望这一幕能成为大家对中南大的一种学术记忆在对留学生江歌遇害案件进行简述之后,“各大门派”轮番上场:刑法学教师王复春明确表达事件当事人刘鑫的谴责,但同时他也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大众心理,辨明了各方的刑事责任;刘征峰老师在民法学领域上以假定事实为方法,以侵权责任为线索,阐述了民事责任承担的问题;曾韬讲师从宪法上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新闻媒体传播的职业伦理规范,指出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郭倍倍副教授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强调应该关注案件细节、证据事实并说明道德谴责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民意应该更理性

主讲人言毕,会场的讨论交流气氛渐浓,思维碰撞、言论交锋。与谈人嘉宾也陆续登场,唇枪舌剑中擦出思辩火花。陈柏峰教授另辟蹊径予以驳斥“这个事件太简单了,江歌刘鑫事件是道德事件就是要用道德谴责来解决,江歌案件是法律事件就是用法律制裁来解决。”秦小建教授认为法律无法惩罚人性恶不证明法律与道德对立,为了让道德与法律能够连通,他提出民意的制度化,希望形成实体化的为民意发声的公共领域。张家勇教授从民法的角度肯定了大家对本案件及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他用民法的精神之一告诫大家:每一个人在作出每一个决策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后果,而不能为了正义无所不为。

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有更多法学学科领域的学者、教师参与进来,会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张忠民教授将案件与环境法学相联系,套用“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补偿规则”新颖地解读了该案件。法理学老师黄泽敏提出了法律和道德的二分观点,并表示大家关注该事件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法制史老师蒋楠楠引用古时唐律分析刘鑫的在他人救助时不站出来的行为在唐律中该判为杖责一百,用古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争取机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活动接近尾声时,陈虎副教授做结,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受害人保护的问题,并据此推荐了与之相关的书籍《与手枪的不幸相遇》《与绝望抗争》和电影《密阳》,希望学生们能有所启示和收获。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