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满绕中南大 传承守护“校园林”

时间:03-21来源:新闻网

    新闻网讯(记者 崔桢桢 学生记者 侯兰 郭燕婷 郑家玮 张珉珲 孙士豪)晓南湖边,杨柳拂岸,映入湖面,青翠成片;堆山叠石,绿篱藤曼,层层盎然,相映成趣。


    这是漫步在中南大校园,随处可见的景观。满眼望着这校园的郁郁葱葱,让人不禁感叹,中南大不愧是生态园林式学校。自1998年被湖北省教委授予首家“园林式学校”始,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让人愈发觉得,中南大不仅仅是一所高校,更是一座“校园林”。


    这如诗般的绿色校园,是几代中南人悉心呵护的成果。从首义到南湖,从荒地到绿意,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方水土,用真心呵护着这片“校园林”。


    回眸历史:师生戮力美校园


    首义校区为原中南财经学院,地处武汉市市中心,位于千古名楼——黄鹤楼下。据史料记载,五十年代,建院初期,学院办学条件差,各项设施都不完善。为了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师生们都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投入到校园义务劳动中去。挖坑挑土,植树栽花,渐渐地,学校里有了生机勃勃的小树苗。1955年10月,学院为了农业经济、农业统计等专门开设的耕作学、移植学、畜牧学、土壤改良及植林等课程,更是推进了学院的绿化发展,让学院的绿化更具规划性。


    满头银发的江桂芬老阿姨在八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首义校区,任政治系办公室主任,至今在首义校区居住已有几十年了,她亲眼见证了首义校区几十年来的绿化发展。


    八十年代的首义校区似乎还没有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元气,由于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国家较为重视工科院校的发展,许多文科院校被合并或关闭,于是首义校区成为了湖北日报的办公地址,渐成荒废沉寂的景象。

1950年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恢复,学校以3月12日植树节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活动,改善校区绿化状况。江老阿姨还记得,如今文津楼和图书馆之间的空地上原是稀稀落落的几座平房,学校经过合理的规划,将平房拆除后,修建了占地面积少的高楼住房以供居住,腾出的空地则用来植树。江老阿姨也加入了“植树大队”,她骄傲地指着桂花园里枝叶繁茂的桂花树说:“你看这些桂花树,就是当年我们种下的!开花的时候蛮香吧!”

1983年

    岁月更迭,中南大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变化,但不管是平了地,还是盖了楼,中南大人一定要留下宝贵的绿色财富。在修建中南楼时,校领导声明一定不能动东边那几棵五十年代就已经在那儿安家的梧桐树,即使因此需要平了汽车房,要增加工程量,大家也都认为是值得的。武珞路扩建时,本来属于我校的五棵银杏树被划到了学校围墙外,为了保护树木,学校坚决反对砍伐的方案,而是提议在银杏树旁边另开一条小路。意见终被采纳,古老的银杏树至今还在展露绿意,洒落阴凉。

1984年

    首义校区一年四季都有葱茏的绿树,都有绽放的花朵,此花落了,彼花又开了,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在盎然的绿意中,在参天的古树下,中南大人品味着生命的勃动,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八十年代,傍靠南湖的中南政法学院属小丘陵地带,考虑到高地起伏的地形地貌,学院专门成立校园筹建领导小组,委托省工业建筑设计院一起进行校园规划,在绿化方面重点突出学校的教学行政区。利用自然地形,布置院区中心花园,其中穿插设置亭廊,以供师生游憩、朗读。还根据不同位置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绿化方案,风雨操场需要开阔的空间便种植低矮的花丛、绿篱、单株姿态树;中央干道需要大气视野,选种枝叶茂盛、树株稠密的常青乔木,“校园林”初露面容。

1995年

    而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加美丽的校园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式高校,在九十年代,中南政法学院十分注重校园景观的设计。北山凉亭、书院翠竹、清池通幽、湖滨石楠、南苑草坪、松林曲径、玉桥扁舟、柳堤晨读、南湖野荷,这校园十景勾画出优美的绿色和谐图。


    细望发展:风雨无休添绿色


    早上六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后勤保障部绿化环卫服务中心主任葛洪国便已经出了家门,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工作——“逛校园”。葛洪国的“逛”无关欣赏美景,他的心思全在校园的环境卫生上。哪里贴了小广告牛皮癣,哪里的湖中又飘起了杂草,哪里的垃圾又堆着没有清理,哪里的树又需要修剪,这才是他“逛”的内容。


    早上七点,绿化环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里便会收到葛洪国发来的消息。葛洪国将“逛校园”的结果反馈给中心员工,这也就是他们一天的工作开始。“有一次葛主任看错了时间,早上六点半便打来了电话,不过六点半也差不多就是我们开始‘上阵’的时间了。”中心副主任张奥说道。


    早上八点,中原楼门前的湖边,徐曰忠带着自己的绿化小分队打捞着湖上漂浮的杂草与芦苇。在打捞钩不方便伸入的地域,他们划着小船,徒手伸入冰凉的水中捞拣。三月中旬,空中飘着小雨,待到工作完成上岸之时,手已是通红。不管冬夏,他们都穿着工作服——蓝大褂。夏天烈日炎炎,他们背着三十公斤重的打草机、修剪机穿梭在校园中,汗水打湿了蓝大褂,中午回家清洗晾干后下午继续穿上开工。

    一大早开工,周末几乎无休,就连师生都休息的寒暑假,他们也都忙碌在校园里,这便是中南大绿化环卫服务中心的工作常态。甚至通宵工作,有时也是家常便饭。


    学校西区原来是一些散户的聚集地,散户的菜地、猪圈、鱼塘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与正常地域的使用。去年夏天,学校决定对西区环湖区域进行改造。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为了填塘、拆圈,绿化中心往往要跟散户打起“游击战”。“他们白天在学校里,我们只有等到他们晚上走了以后开始工作,也就是凌晨三点,一直干到天亮。实在撑不住了就回办公室休息会儿,然后再去现场。”张奥说道。在那段日子里,绿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是日夜坚守,正是武汉夏天炎热之时,每个人都晒脱了皮。

    南湖校区的土壤也是学校绿化工作的一大难题。南湖校区的土壤是观音土,土质比较板结,不利于树木的茂盛生长,逸夫图书馆北广场栽植的树苗便是由于观音土的土质问题,在栽植后的好几年都没有长大。要想使校园树木成林成片,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换土工作。说干就干,绿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挖深坑,将观音土挖出后运走,填进利于树木成长的土壤。在较为肥沃土壤的培育下,南湖校区绿意越发盎然。

    在葛洪国看来,校园绿化不光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师生们的健康。


    中区宿舍11号楼旁原有五棵法国梧桐,一到梧桐飘絮的时节,住在11号宿舍的女生们便不敢开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化中心在实地探访之后发现,这几棵梧桐的树干其实已经中空了,于是便向学校建议砍掉法国梧桐。在学校的支持下,让学生不能开窗通风的“罪魁祸首”退出了学生们的“生活圈”,住在11号楼的女生为此还向绿化中心写了一封感谢信。博文路边原有的高龄意杨树飘絮掉毛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绿化中心便将意杨树换植成86株香樟,既美化了校园,也为师生们的身体健康多加了一道防线。


    对于绿化服务中心的人来说,做绿化的工作,就是实干!1984年来到学校膳食中心,1992年调到绿化服务中心,葛洪国自己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绿化知识。可书上的理论毕竟和实际不大一样,葛洪国便经常跑现场询问老师傅,在实践中总结出绿化经验。张奥也是如此,在来到绿化中心工作的这13年间,很多时间都守在绿化现场。用他们的话说,现场才是他们的“办公室”。

    学校占地190.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苗圃面积18500平方米,绿地率45.2%,绿化覆盖率达55%以上,园林树木达153种、草本98种。这一串数据,不仅仅反映的是中南大校园的绿化状况,更是中南大绿化团队辛苦劳作的彰显。也许,每天走在校园里的我们从未注意过他们蹲在草丛里的那些身影,更未见过他们久经风吹日晒的面容,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在校园中,或是侍弄幼苗,或是栽植大树。


    冬去春来,他们不计劳苦,无论是首义校区的改造还是南湖校区的布景,中南大的一草一木就像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一直精心呵护。而师生们对中南大这满满绿意的流连忘返,对校园美景的称赞与认可,中南大生态园林建设取得更好的成就,便是给予他们最大的嘉奖与殊荣。


    展望未来:薪火相传守绿意


    中南大校园的生态园林建设,凝结了几代中南人的心血。这其中不仅仅聚集了前辈与绿化人员的力量,更是全体中南人环保精神的守护坚持,方使这片绿意绵延。


    今年的植树节,中南大学子沿袭传统,在校党委书记张中华和校长杨灿明的带领下参加植树活动。“参加植树活动很自豪,因为是跟同学一起种的,而且起码知道了种树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放土、放草木灰的顺序什么的。这样一件小事也可以增加校园绿化、改善环境,是很棒的活动!”劳保1502的张晨谨在参加活动后说道。劳保1601的德吉卓嘎跟随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一起参加了南湖植树活动,她用铁锹将土壤填进树坑中,硬硬的土壤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挖动。一个小小的植树活动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园林工人们种植树木的艰辛,眼前也浮现起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抵挡风沙、绿化家园的场景。她也默默地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保护一草一木。

    不仅是在校内,还有许多中南大学子在校外参加了植树活动。公共事业管理1401班学生在江夏区“绿色都市风”义务植树点参加了以“学习雷锋 义务植树”为宗旨的植树活动。为了不误植树时间,他们上午7点从学校出发,9点左右才到达植树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带领下,同学们挥锹培土、扶正、浇水、踩实,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惬意的笑容。团支书朱锐表示:“同学们共同努力栽种一片小树林,积极响应建设绿色城市号召的同时,这次活动也帮助同学们认识到植树节的意义。以各种方式学习雷锋精神,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为校园绿化做贡献,不仅体现在植树这项活动中,“以物换植物”的环保活动更是一种绿色行动的创新。公管志协在首义校区的图书馆前和南湖校区的五羊广场分别搭建帐篷,举办“手拥一点春绿 心寄中南温情”的活动,号召大家用旧衣旧书来换取多肉植物。

    然而植树节当天不巧下起了雨,但雨水浇不灭公管志协同学们的热情,他们依旧早早地撑起帐篷,在原定地点等候。此外,公管志协成员表示他们会通过后续进行的“五月爱心行”活动,将本次收集的物资分发到偏远地区的小学,进一步奉献温暖,与绿色环保同行。


    无独有偶,今年支付宝开展的线上种树活动同样渗透出环保的理念。会计1602的黄梦琳便是其中一人,她从二月份开始,每天早上都会早起进入支付宝APP收集“绿色能量”,“我特别期待能集齐能量,然后捐出一棵树。以后和朋友一起到那里去看这棵树,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虽然这种植树方式利弊皆存,但蚂蚁森林在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下,不再拘泥于线下的植树活动,而是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绿色出行积累能量,在虚拟的世界里完成现实世界的树木种植,创新出为绿化献力的新形式。在劳动与社会保障1601的孙培宁看来,这种新的信息化植树方式强化了公民的绿化意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截止到今年的3月12日,有111万人成功集齐能量,也就意味着蚂蚁森林已经成功种下111万棵树,为阿拉善地区的绿化奉献出了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荣一枯都见证着中南大的发展历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葱岁月。也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人,在寒来暑往、岁月流梭之中,从不停歇为中南大绿化奉献的脚步。或是依靠自己双手为中南大绿化打下基础的先辈,或是披星戴月、不辞辛劳的中南大绿化中心工作人员,或是将环保放于心中、传承绿色精神的中南大师生,他们都只愿中南大这座“校园林”,花开四季,绿树长青。



记者评论:

莫把植树节只当“节”

崔桢桢

    节日,是重要的日子,是一种民俗文化。将某一天固定成为“节日”,便赋予了这一天特殊的含义。也正是由于其如此的特殊性,也只有在节日的当天开展与节日主题相符的活动,中秋赏月、元宵猜谜,人们以此表达美好祝愿。可这些赋有象征意义的活动也都只是这一天“节日”的“专属”,等节日一过,再热闹的活动场景也终归于平静。


    正如3月12日的植树节,顾名思义,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就是号召大家积极行动,共建绿色家园。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植树活动,可每年也就只有这么一天能看到众人一起植树的景象。3月12日一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植树只是一个名词,更甚者,只是一部电视剧里男主角的名字。


    你可能要说,节日不都是这么过?的确,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在端午节赛龙舟,这些节日活动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纪念的方式。可像植树节这样的节日,在节日当天所进行的活动不仅具有理念上的意义,更是实质性的举动。可往往,植树节所具有的实质性意义只在一年的这一天凸显,如昙花一现。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我们的意识里,植树节和其它节日一样,植树也只是庆祝这个节日的“专项”活动。可若想让绿色溢满我们身边,仅靠一年的这一天毕竟是杯水车薪。正如杨灿明校长在今年植树节说到的一句话:“植树光靠这一天是不够的,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活动。”


    诚然,我们不是园林工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植树绿化中去的举动太不切实际。可我认为,转变“植树节只是个节日”这种意识观念,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可做。


    比如,中南大师生每一年都坚持植树,绿化工人将每一棵树当成自己孩子一般培育;比如,当我们自己亲手栽植下一棵树后,仍旧精心呵护它成长;当我们步履匆匆之时,不会为了赶时间抄近路而肆意践踏草坪;当中南大校园繁花盛开时,拥有怜花惜花之情;当有机会参与绿色环保活动之时,身体力行。如此,将植树节当天的植树活动延续到我们生活的点滴,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并不是不认可植树节的教育意义,只是不要把植树节只当成节日,不希望植树只停留在当天,不希望环保的意识只在那一天存在。让绿色环保流露在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方才是对于校园、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好的呵护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