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辰教授:勤奋为学,真诚待人,谦逊处事

时间:11-15来源:哲学院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佳)王雨辰教授获从教20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严谨治学,潜心为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为我校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雨辰教授之所以选择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缘起于他的硕士生导师张守正先生。张先生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之一,他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发展、生态问题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是在张先生的引导和影响下,王雨辰教授开始走上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道路。然而,这条学术道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利。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都是按照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恰恰是在反对苏联教科书体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当时主流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尽管如此,王雨辰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判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它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坚信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大有作为。为此,20多年来,不管外部的学术环境如何变化,王雨辰教授都专心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克服了研究条件的恶劣,克服了生存的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种种困惑,不断实现着学术上的超越。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王雨辰教授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形成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从对人物思想的深入透彻研究,再扩展到对理论流派的系统研究,再拓展到对基本理论问题的宏观研究是王雨辰教授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式。这一科研思路既使王雨辰教授的研究非常集中系统,也带来了高效率的科研成果产出。自1992年以来,王雨辰教授主持过多项国家和教育部、湖北省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9篇,在《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上全文转载近70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与他人合作6部。论著先后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6次,所出版的《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一书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政治类)。王雨辰教授的学术研究始终坚持把理论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研究立场和价值取向,提出的许多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他在我国第一个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扩展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空间;他提出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成为学术界通行的概念;他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先者,发文量、引用量均处国内学术界第一位,并援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生态思潮,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了“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主张。这一主张将集中体现在他即将出版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后发国家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一书中。王雨辰教授还参与了多个学术组织和团体,是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他积极利用这些学术平台,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携后辈学人,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王雨辰教授在学术科研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爱读书、好读书。他阅读面相当广,除了哲学专业的书籍,政治、历史、小说、诗歌、散文都是他所喜爱的。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逛书店买书,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一定要到当地的书店去逛逛。回忆起以前生活拮据时,即使口袋里只剩最后一块钱他也要用来买书。如今王雨辰教授家中的藏书可谓是汗牛充栋,很多市面上绝版的书都能幸运地从他那里借阅到。每当青年教师或学生向王雨辰教授请教如何读书时,他总是说:“学术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坐得住、肯花时间、下苦功夫。如果说我有什么优势的话那无非就是勤奋,有恒心,有韧性,甘于寂寞。”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王雨辰教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写作上,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在春节这样特别的日子里,他也不放松休息下,仍然笔耕不辍。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是乐此不疲。就像他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这本书的后记中所写道的:“这些年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理论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不仅因为研究对象我本人很感兴趣,而且使我真切感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机联系,真切感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写相关论著时总是充满激情,感觉充实而快乐。”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与艰辛,也使王雨辰教授的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他不幸中风,但他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病痛的折磨,逐渐恢复过来。当他的身体稍有好转,就又重新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中。同事都劝他先把身体调养好,但他幽默地说:“这两年因为身体的原因懈怠了,要赶快把荒废的‘武功’重新练好。”随着王雨辰教授身体的逐渐康复,近几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学术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多部专著和1部我校研究生精品教材,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对于未来的学术道路王雨辰教授充满了信心。

王雨辰教授不仅执着于个人的学术追求,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2003年接手负责我校哲学学科以来,王雨辰教授带领同仁努力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为增强学科科研实力,他率先垂范鼓励带动青年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为引进人才,打造学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他亲自多次前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为扩大学科影响力,提高学科知名度,他积极组织和举办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在王雨辰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设哲学本科专业,2008年哲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我校哲学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逐渐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较有优势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重镇之一。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期之后,学科建设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当前哲学学科总体实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面对困难和问题,王雨辰教授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告诫大家不能急于求成,学科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形成雄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这样才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他提出今后学科发展思路要从过去单纯追求学位点数量的扩张式发展调整为内涵式发展。可以说,哲学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王雨辰教授的心血、操劳与付出,他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如今他已不再担任院长了,但仍然时刻心系学科和学院的发展,他表示今后将在教学科研岗位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王雨辰教授不独是学术研究上的楷模,更是至情至性至真之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常常教导学生:“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说我人性中有什么闪光点值得大家学习的,那就是真诚。”王雨辰教授的好人缘在学术圈是出了名的,很多仅有一面之交的朋友都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折服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自己的同事和学生更是给予了真诚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非常理解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起步阶段的艰难,所以总是尽最大能力向学界、期刊杂志进行介绍和推荐。师生情谊是王雨辰教授最为看重的,平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极为关切,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学生毕业后在事业上发展得好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最幸福的时候。王雨辰教授在生活中非常的低调、谦逊和质朴。每当学院要对他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进行宣传报道时,他总是再三推辞。他也从未倚仗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向单位提出过多的要求。相较于他在学术上的远大追求,他在生活上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一杯清茶,一本书足矣。

在王雨辰教授看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文澜特聘教授意味着的不仅是荣誉与待遇,更重要的是责任与要求。在卸下了行政职务后,王雨辰教授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科研工作中,履行好各项职责,带领好学术团队,多出一些学术成果,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多为学校做一些贡献。有人说,学哲学之人,其思维与行为都应是散发着哲学与智慧的光芒,王雨辰教授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做睿智之人,修德行品质,过质朴生活,这是他为学、为人和为事的主张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