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刘彦池 宁绍辛 陈家希 李艺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新书《匠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对于这次中南大学位证书的设计团队来说,新版学位证书体现的正是“刀与笔”的匠心、文不按古的创造。
“三个月的时间,从做出决定到拿到成果,还好我们做到了。”学位证书的设计者之一、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胡睿杰说。在得知学校官方征集新的学位证书设计之后,他和他的团队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参与。他说:“我们尽力去做,能成功入选当然最好,如果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当是一次体验,提前学学软件嘛,也是希望有能令全体中南大人骄傲的学位证书。”自此,一个新成立的团队从这里启航,以探索创新的眼光,以百分百认真的态度踏上了设计之旅。
如何体现出独特个性的想法?如何凸显中南大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特色?如何做到简约且典雅、个性且庄重?如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与学校的元素融合?这些都是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想要解决的问题。“上善若水,波澜不惊”,在与“水”结缘的中南大,学位证书内页中以水纹作为防伪内纹是校园文化的一个体现。从“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到南湖校区滨湖的“獬豸”,引申而来“獬豸环绕古币”的角标,在显示学校独特环境的同时也凸显了财经与政法并行的专业特色;在“红蓝绿”颜色基础上变化而成的“幽橘红”、“寒波蓝”、“青城绿”,在古朴典雅中独具特色;简洁自然的文武线、方直角、香槟金,边框尽量简化;素描的文波楼与九孔桥既富艺术气息,又蕴含了校园文化。
“设计遇到什么困难吗?”“那困难太多了,选方案、讨论怎么改,都不容易。在方案修改之初和修改过程中多次征求意见,新闻学院艺术系的黄喜雨主任和王波老师,还有党委宣传部形象策划室的许克雄老师对于我们使用学校VI提了十分宝贵的意见。”新版学位证书设计工作指导老师、研究生院学位办的石龙并不讳言其中的艰辛。胡睿杰也直言老师们的认真负责。“而且那时候石龙老师妻子怀孕,需要照顾,两头忙的他非常辛苦。”学位证书设计期间大家不辞辛苦昼夜连班倒,胡睿杰说有次深夜两点还收到了老师发来的短信:“我QQ还在线,等你们。”
不仅是设计上的功夫,哪怕是学位证书上一个小小的字体和简简单单的创意说明都经过了多方的推敲。在设计过程进入尾声时,设计团队中就读法学专业的董宜涛和吴洁承担起了对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的咨询和创意说明的修改、完善工作。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设计团队将资料和意见整合,向我校知识产权学院的专家咨询了权威的意见。
胡睿杰介绍整个设计团队是由投票产生的前六名方案参与者组成,他本人是主创团队的负责人,主创团队主要成员还有徐义恒、董宜涛、吴洁、陈晓丽,以及他的高中学姐、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设计专业的裴佳慧。“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有相互提意见的时候,好在大家一个团队,很快就能分工合作达成一致观点。”
仅仅是“古币”和“獬豸”角标这一项,设计团队就不停地和学校磋商,曾为两元素的相对位置和拼接组合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因为意见始终不统一,众口难调甚至想过放弃。胡睿杰说:“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想法,共同的创造,出色的团队合作也是这次设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做每一件事都不简单,都需要专注与决心。我们决定做这次的设计,就是负起了一份责任。”团队成员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idea,力求突出中南特色,在一次次的争辩过程中,想法也日益清晰和明确。
在制作过程中,曾遇到技术上的瓶颈,为此设计团队专门向2012级新闻学院艺术系毕业生吴劲松寻求解决方法。“师兄告诉我们,一定要仔细。我们就一直在做微调,这也是比较难的,每个像素点都要精确到毫米。印刷的要求非常高,为了符合学校的VI视觉识别系统,所以我们一直在不停拉各种辅助线。”包括在字体的选用上,他们设计了多种字体方案来进行比较最后的效果,无论是格式还是大小都在不断的调整。
“那些灵感突发、遭遇瓶颈、冥思苦想、共同奋斗的片段,都成为我难忘的回忆”。胡睿杰如是说。在学位证书的设计过程中,因为缺乏工业制造经验,经常需要与生产厂家沟通,有时上着课能接到厂家的好几个电话,反复确认每个细节。团队们精心打磨着学位证书的设计方案,与学校不断沟通,力求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数易其稿后,历时4个多月终于完成了此次创作。
“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而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检验。胡睿杰和他的团队以匠心打造中南大新版学位证书,也甘心匿名于这份辛苦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