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仅2012年中国被境外控制的计算机主机就达1420余万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指出,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引入中国以来,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互联网始终面临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威胁。
编者按:
你可以动动手指,就能够了解世界各地刚刚发生的新闻;你可以躺在寝室的床上,聆听大洋彼岸知名大学教授讲的公开课;你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收获陌生人成千上万的解答;你可以足不出户,就采购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这就是互联网,给你提供无限可能,扩张你的视界,丰富你的头脑,方便你的生活。
也可能,正和你网聊的那个有着粉红色昵称的网友是一个大叔;也可能,当你点开一个视频文件时收获的却是病毒;也可能,你期待已久的网购商品打开后却发现是一块砖头;也可能,你无心之下的一次“分享”却触犯了法律……这也是互联网,让你感叹“很受伤”,存在信用缺失,充斥假冒伪劣,模糊是非界限。
然而,你“赞”或“踩”,互联网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择其善者而从之,才是正确的态度。
■通讯员 钟源 杨阔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某大学大三学生李林在一军事论坛上分享了几张自己拍摄的低空掠过的飞机照片,在回帖中,李林又将自己所收集的该型号飞机相关资料发给了一名国外军事爱好者。李林不知道,他在不经意间就泄露了军事秘密,为外国情报机构收集中国相关情报提供了便利。在李林看来,他并不是故意泄露秘密、提供情报,仅仅是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如果李林继续提供相关资料,甚至从某个渠道收取报酬,那么其“分享”行为就变成卖国行为,性质也变成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
近日,《环球时报》报道了一起境外间谍机构利用网络策反大学生的案件,让人们不禁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状况感到担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卫部最近发布了一组高校警情提示视频,其中网络购物诈骗、网上中奖诈骗、QQ盗号诈骗成为警情重要内容,视频中的大学生受害者,毫无防范意识,像一只只“肉鸡”任骗子宰割,让人看了连声叹息。
互联网兴起初期,初涉网海的大学生常常成为犯罪分子的“菜单”,而如今,一些大学生则成为网络安全的破坏者
要防范更要自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29岁以下网民占比57.2%。而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个大学生中有7.2个网民,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应是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和最积极的参与者。但是,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落入陷阱或误入迷途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专家指出,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早期的主要表现总体可以概括为被伤害,像网瘾、网恋、网上被骗等。而现在,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甚至犯罪的新情况。
研究网络犯罪问题的河南工业大学谢应霞教授认为,此类犯罪分为三类:一是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二是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三是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
网络行为研究专家对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类型做了如下总结:一是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实施黑客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侵害公、私有财产获得不正当收益。数年前让人闻之色变的“熊猫烧香”病毒出自大学生李俊之手。二是利用网络兜售、抄袭他人论文、软件等智力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北京某矿业大学学生贩卖论文案件。三是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传播、贩卖淫秽物品,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大河报》曾报道郑州某高校大学生因当色情网站版主涉嫌传播淫秽信息被诉。
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利用网络宣扬封建迷信、赌博、恐怖、邪教,扰乱社会秩序等。专家呼吁,较之常人网络技术水平更高的大学生,在网络安全领域更当自律。
互联网是浩瀚无际的虚拟世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如果缺乏防范意识,极容易在布满陷阱的互联网世界迷失 为何易掉入网络陷阱
江苏女大学生小尹在市区一辆公交车上玩微信,一下就“摇”到了同车的一个男孩,男孩主动跟她打了招呼。“当时,我觉得他谈吐挺有趣的,又都是大学生,我们就相互加了好友。”两人聊了10多天后,互有好感的两人开始以男女朋友正式交往。不久,男孩向她借了2000元之后就玩起了失踪。小尹说,“要怪只能怪自己太轻易相信陌生人。”
小尹的遭遇几乎是大学生网络受骗行为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案例了,但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究其原因,学者励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心理学上称之为“狂风暴雨”的阶段,年轻学子在这个阶段不幼稚,但也不成熟;不依赖,但也不独立;喜欢自由,追求自尊,但又不能自主;希望被社会接纳,渴望被他人肯定,但又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比如部分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如自己所设想的那样,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导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在网络上寻求自我认同,渐渐沉迷且无法自拔;由于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导致财产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充满崇拜,并试图尝试“黑客”行为等。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认为,网络立法不完善是制度因素。其调查发现,现如今的网络犯罪大约有1%被发现,且在发现的案件中只有4%被指控。造成我国对新兴网络犯罪打击的力度如此之弱的原因是立法的不完善,使得对网络的管理过于粗犷而又极不规范;加之我国大多数刑侦司法人员缺乏对网络的认识,也缺乏相关的网络知识,还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取证调查方法,致使侦查破案效率很低,对很多网络犯罪还无法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相对于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以及网络犯罪的更新程度,网络立法显得较为滞后,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则显得极为不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专家蒋雪岩教授认为,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瞄准的首要对象。在互联网上,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刊载的大量反动性及低级庸俗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因人生阅历尚浅而缺乏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抵制力,如果经常接触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蒙蔽、误导和侵害,从而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走向叛国投敌的歧途。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互联网的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也是有度有边界的 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新生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是保卫部部长在大操场讲授安全问题,其中就包括网络安全问题。“如果我当时不是当做耳边风,就不会被骗了,”一个在网上购物而落入骗子陷阱的学生在报警时后悔不已。
云南大学崔莹教授认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第一步是向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科技含量较高的网络知识。山西警官学院刘三满教授认为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能随意地接受他人的邀请,或将个人信息告知他人,避免受骗。
许多学者与专家指出,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要懂得不仅在现实中需要尊重他人、遵守伦理道德,在虚拟的网络里也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国内著名信息安全专家冯登国则一直呼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互联网的开放、自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互联网的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也是有度有边界的,这个度就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要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