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才:真的喜剧不是纯娱乐

时间:11-06来源:长江日报等

   

    记者余晓春实习生陈思君

  微博网友: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搞笑剧,您认为喜剧在当今应该以何种方式发展?

  胡德才:我认为喜剧的发展应该提倡多元化,当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喜剧。虽然现在媒体上充斥着很多搞笑的喜剧,但我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很多喜剧太娱乐化,太表层化,喜剧的内在精神并没有得到张扬。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处处是荒诞,但是这些荒诞的东西并没有揭示出来,只是浅层次的搞笑,这也许可以供我们茶余饭后来消遣,但是离我们真正需求的喜剧还很遥远。真正的喜剧不仅引人发笑,还要引人深思,如果一个民族仅仅只有浅幽默,这是很可怕的。

  书友:喜剧和悲剧从文学艺术价值上来讲有无高下之分?

  胡德才:悲剧和喜剧都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虽然黑格尔认为喜剧高于悲剧,是所有艺术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我认为喜剧和悲剧之间没有高下之分,是同等的艺术。客观来讲,世界上优秀的悲剧多于喜剧,但是真正具有喜剧精神的喜剧,绝对不会只让你一笑置之。

  书友:中国当今社会为何缺乏很好的喜剧作品?

  胡德才:现在好的喜剧很难找,我觉得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极左”的思想到今天没有完全消失,很多作家有阴影,放不开手脚;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剧作者缺少像陈白尘写喜剧的时候那种高扬的主体精神,我们喜剧界主体精神在萎缩。

  书友:您认为如何引导大众接受和品味喜剧?

  胡德才:当今时代应该提倡高扬喜剧精神,我们的作家们要正视我们的时代,不能无视现实的矛盾,要关注现实题材。另外,作家要高扬主体精神,需要社会更加文明民主,让喜剧创作和喜剧阅读有一个更自由宽松的环境。

  【现场对话】

  记者余晓春实习生许馨尹

  记者高宝燕摄

  《看钱奴》相遇《吝啬鬼》,《假如我是真的》进《车站》,再穿件《隐身衣》去《洗澡》……上周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胡德才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在该校“文澜楼”与百余书友、学子品读古今中外喜剧名篇,赏析喜剧经典。

  以下为胡德才讲述实录:

  “胡读书”不妨读点喜剧人们阅读和欣赏喜剧,将在喜剧狂欢化的笑声中,获得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

  先说句题外的话,和我熟悉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我给儿子取了个比较别致的名字,叫“胡读书”,初次听到的人都想笑。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常被同伴取笑:“胡读书乱读书。”后来上高中,语文老师竟用他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胡读书乱读书胡乱读书出奇才”。现在儿子“胡读书”已经读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去了。

  说实话,“胡读书”乃是我向往的读书之最高境界。所谓“胡读书”不是无所用心地乱读书,而是经过长期认真的修炼之后才能达到的一种很高的读书境界。我认为“胡读书”有两层含义:一是意味着开卷有益,什么书都读,就像吃饭不挑食,营养肯定比较丰富平衡;二是指一种不带功利的、随心所欲的、自由自在的阅读状态。因此我给《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寄语写的就是:理想的读书境界是“胡读书”。那么,我们“胡读书”不妨读点喜剧。

  首先,喜剧是笑的艺术,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艺术。阅读和欣赏喜剧,会令你身心愉悦,性情开朗。广义的喜剧是指所有带有喜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喜剧性的戏剧、小说、散文、笑话、相声、漫画、杂文、音乐等。

  其次,喜剧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萧伯纳是英国著名喜剧作家,有一次他收到一位粉丝的来信:“为了表示敬意,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最喜欢的一只小狗,不知您是否同意?”萧伯纳回信说:“我赞成你的打算。不过重要的是你必须同你的小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其三,喜剧是一种讽刺批判的艺术。的,而是寓教于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上个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由于社会黑暗腐败,因此喜剧文学流行。如《马凡陀的山歌》全是讽刺诗,有一首《一只猫》:“军阀时代:水龙、刀/还政于民:枪连炮/镇压学生毒辣狠/看见洋人一只猫:妙呜妙呜,要!”

  其四,喜剧是自由的艺术。不自由的时代不会有喜剧的繁荣,喜剧的发达和繁荣将是一个国家民主和自由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体现。人们阅读和欣赏喜剧,将在喜剧狂欢化的笑声中,获得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

  最后,喜剧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阶段。黑格尔的《美学》就是以喜剧为终结的。马克思说:“黑格尔曾经说过,实际上,喜剧高于悲剧,理性的幽默高于理性的激情。”

  喜剧是对无价值东西的否定莫里哀写吝啬鬼,是“写实”的变形夸张,不同于中国讽刺喜剧的“写意”夸张。

  喜剧的表现对象是“可笑的行动”(悲剧表现“严肃的行动”)。喜剧是对一切无价值的东西的否定,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中外都有对视财如命吝啬鬼的可笑描写。中国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讽刺喜剧,它描写了一个吝啬的财主贾仁,他想吃烧鸭又舍不得钱,便走到街上来到一家烧鸭店里,借口买鸭把那冒油的烧鸭狠狠地“挝了一把,恰好五个指头挝得全全的”。回到家,吃一碗饭就咂一个指头,吃四碗饭咂了四个指头。剩下一个指头舍不得咂,后来因为瞌睡上来在板凳上睡着了,没想到那一个指头被狗舔了,于是气得生了一场大病。到临死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不要花钱买棺材,就用自家一个废弃的喂马槽发送他。儿子说:“那喂马槽短,你偌大一个身子,装不下。”他说:“要我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来,把我这身子拦腰剁作两段折叠着,就可以放下了。”并特别交代不能用自家的斧子,要借别人家的斧子来剁,因为“我的骨头硬,若使用自家的斧子剁卷了刃,又得花几文钱”。作者郑廷玉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这种夸张是具有中国喜剧传统的“写意性”夸张,贾仁的一系列行为看起来荒唐,作者并不求与生活的“形似”,而是追求“写意”和“神似”。

  法国莫里哀的著名喜剧《吝啬鬼》写了个吝啬鬼阿巴贡,虽然夸张,却是写实的。阿巴贡是一个靠高利贷发家的财主,他一谈到钱,就想到利息。他有的是钱,家里有车夫、有厨子,但车夫厨子却是一个人,虽然有两匹马,可是都瘦得皮包骨头。他对儿女的生活幸福全不关心,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钱。钱多了,放在哪儿都不放心,于是用一个匣子装起来埋在花园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惜财如命的老头,却爱上了一个姑娘。原来他看上这个姑娘,是因为她出身穷苦,娶过来以后,懂得省吃俭用,帮他料理家务。也就是说他是要娶一个几乎等于卖身的穷姑娘,可以一切从简。可问题是他看中的姑娘正是他儿子的恋人。于是,父子的恋爱纠纷就成为了这部喜剧的主要矛盾和线索。而最后矛盾的解决,也是因为钱。阿巴贡埋在花园里的钱匣子被人偷了,就成为剧情发展的转折点。那个钱匣子是他儿子的仆人为了成全少爷的恋爱而偷的。知父莫若子,阿巴贡的儿子很清楚,阿巴贡的命根子是钱,为了收回他的钱匣子,一定会放弃那个姑娘。莫里哀写吝啬鬼,是“写实”的变形夸张,不同于中国讽刺喜剧的“写意”夸张。

  ‘

  在荒诞中揭示生活的本质真实中国当代第一部荒诞喜剧诞生于1983年

  我根据人类喜剧创作的实践和喜剧的风格特征,将喜剧形态分为四种: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感伤喜剧、荒诞喜剧。

  讽刺喜剧是一种否定性的喜剧艺术形式,它通常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现实中的否定因素,题材大多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中国当代剧作家沙叶新的讽刺喜剧《假如我是真的》,就其人物设置与艺术结构的渊源关系和尖锐泼辣的讽刺批判精神而言,堪称一部中国当代的《钦差大臣》。剧中主人公李小璋谎称是某中央首长之子张小理,没想到姓名的颠倒使他身价倍增,偶尔的张冠李戴,竟产生神奇的魔力。

  幽默喜剧多以爱情婚姻、风俗世态为题材。如果说讽刺喜剧是政治社会型的,那么幽默喜剧就是风俗文化型的。莎士比亚的喜剧、王尔德的喜剧、关汉卿的喜剧、丁西林的喜剧都属于幽默喜剧的范畴。

  感伤喜剧的特点是深沉的悲剧感与感伤的抒情氛围。契诃夫是这一喜剧形态的真正创造者和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被高尔基称为“抒情喜剧”。

  荒诞喜剧是以荒诞的形式、荒诞的剧情以及所反映的荒诞的人生内容刺激着人们理性地去批判社会的缺陷和人性的丑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有位华人作家1983年创作的《车站》,是中国当代第一部荒诞喜剧。剧情并不复杂:周末下午,在一个城郊的公共汽车站,一群人在等车进城。他们当中有一言不发的中年人,有去文化宫下棋的大爷,有去城里约会的姑娘,有想进城喝酸奶的“愣小子”,有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有急于回家做家务活的母亲,还有木工师傅和进城赴宴的供销社马主任。这萍水相逢的8个人先是为等车排队的秩序发生争吵,继而因久等车不来和来车不停靠而焦急、烦躁、抱怨、痛苦、失望、发泄、谩骂。怎么办?“走,还是等?”如果走,要是车就来了呢?如果等,要是车来了又不停呢?面对这“人生的难题”,人们犹豫不决,徘徊等待。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整整十个年头不知不觉在等待中过去了。这时,人们才发现,站牌上没有站名,似乎张贴过通告,但经风吹雨打,早没影儿了,这可能是一个被废弃的公共汽车站。

  《车站》所写的情景确有现实生活的依据,但《车站》并不是一部写实剧,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等了10年车才去看站牌的。因此,《车站》是从写实开始,以荒诞终篇,在剧情进展中,逐渐抛掉表象的真实,而显露出本质上的荒诞,又在荒诞的形式中揭示生活本质的真实。

  ‘

  【网络留言】

  现场书友记者高宝燕摄

  本次胡德才“阅读喜剧”读书会消息引起长江网、新浪湖北、网易新闻中心、北晨网、东莞时间网、豆瓣等网站相继关注转载。新浪微博现场大屏直播互动。

  网友六根清净:胡教授让我们以喜剧心态笑对人生,可少去许多烦恼。做人不可太较真,必要时可以装个糊涂,幽他一默。笑一笑十年少,真好。

  网友一粒小鱼:听讲座如沐春风,要是经常举办这样的文学艺术读书会该多好!这才是一个大学的魅力所在。

  网友我总是握不住那束光:人生如舞台,以喜剧手法来处理人生,使你的周围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喜剧中得到类似悲剧的反思,在笑声中感悟更让人印象深刻。

  (记者余晓春实习生许馨尹)

  杨绛最宝贵的是拥有喜剧的心态当杨绛挂牌子、戴高帽、被批斗、扫厕所的时候,她是以喜剧的心态跳了出来

  说到阅读喜剧,我特别推荐一个作家杨绛。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堪称是一对志同道合、嗜书如命的典范。杨绛出生于1911年7月,她自己说她比中华民国还要大100天。钱钟书的《围城》久负盛名,人称“新《儒林外史》”,杨绛70多岁的时候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洗澡》,堪称《围城》的姊妹篇。杨绛的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等作品都文笔洗练,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睿智幽默,情趣盎然。而杨绛在文坛崭露头角则是以她的两部大型喜剧《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而享有盛名。

  阅读杨绛,我认为她最宝贵的是拥有一种喜剧的心态。例如,文革初期,杨绛和钱钟书都被作为“牛鬼蛇神”挂牌游街、戴高帽、剃阴阳头挨批斗。对这一切,杨绛是怎么做的呢?杨绛当天回家就按要求精心制作自己和钱钟书要挂的牌子,工楷地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杨绛游街批斗时被人剃去了半边头发,成了阴阳头。当晚就用女儿原先剪下来的辫子花了一整夜功夫做了一顶假发,并笑着对钱钟书说:“小时候总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羡慕的事现在终于实现了,只是只剃了半个光头。”杨绛当时被安排专职打扫厕所,面对两间污秽的厕所,杨绛置备了全套工具,不出几天,就把两间污垢重重的厕所擦洗得焕然一新。因为厕所洗得干净,又是女厕所,杨绛常常晚上抄好一些诗词什么的带到厕所去读背。她由扫厕所的经历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没想到女厕也是神圣不可侵犯,和某些大教堂、大寺院一样,可充当罪犯的避难所。”因此,当杨绛挂牌子、戴高帽、被批斗、扫厕所的时候,她是以喜剧的心态跳了出来。与喜剧心态相反的是悲剧心态。就在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大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也都遭到类似的非人待遇,其中有的人就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在北京,67岁的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选择了自沉太平湖;一个星期之后,在上海,58岁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在家中一个吞服了大量毒药一个上吊双双自杀……他们是一个个难以复制的天才的艺术家的生命,未免太可惜了!而当时他们这样做的心态,那正是悲剧的心态。

  杨绛的喜剧心态与她一贯奉行的“隐身”哲学是相联系的。我10多年前写过一本《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有一章是写杨绛的——《杨绛:穿“隐身衣”的智者》。杨绛有一篇散文题为《隐身衣》,可是说是理解杨绛的一把钥匙。我以为,在杨绛的喜剧文学世界里,最迷人的人物要算《洗澡》的女主人公姚宓小姐。姚宓小姐之迷人,一在聪明谦逊,而不显山露水;二在外柔内刚,有胆有识;三在慈悲善良,菩萨心肠。姚小姐有学问,却不卖弄;聪明过人,又不看轻他人;貌美惊人,却常常故意隐藏自己。但真正的金子,总会放出夺目的光彩。杨绛塑造姚宓形象无疑融入了她自己的人生体验,体现了她的情感倾向和人生哲学。姚宓几乎可以说就是杨绛的精神自画像,她们都是以喜剧心态理智地对待和理解世界的沾着些仙气的人物,都是穿“隐身衣”的智者。

  本期读书会主持人汤洁(长江网记者)、微博维护许馨尹(本报实习生)、视频拍录谢源(长江论坛)。特别鸣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部、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鼎力支持并提供场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