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标:演绎维修工人的《道德经》人生

时间:10-15来源:文澜新闻网

   

    新闻网讯(记者 赵晓晴 周亚兰 吴鹏) 近日,一张题为“来上道德经的保安大叔”的照片在网络上被转载。照片上是一位身着浅蓝色保安制服的大叔坐在充满学生的课堂里。“保安励志哥苦读欲过四级”等草根故事已屡见不鲜,这位引起同学们广泛兴趣和关注的“保安大叔”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54岁的谢华标师傅,并不是同学们口中的“保安大叔”,而是我校的一位维修师傅,负责我校南湖校区的维修工作。然而,他更像一名学生,每个星期三晚上都会准时出现在道德经的课堂上。“道德经”已成为谢师傅身上的标签,对于“道”的话题他也总是侃侃而谈,达到忘我的境界。



以道会友,亦师亦友

    

    “我是刘纯泽的粉丝我特别喜欢他”,在道德经的课堂上谢师傅这样对周围同学说。和刘老师的结识源于他在维修的时候和同学的闲聊。“别人说刘老师讲的很好,和我讲的有相同的地方”,谢师傅说。因为学生的推荐他去听了刘老师的课,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一听就是两年。“刘老师几个学期讲的课都不一样,每一节课只讲一章,讲的很细”,看得出谢师傅对刘老师的课津津乐道。

 

    《道德经》总共81章,每一章都是不同的内容,繁复晦涩的文言文字,深奥难懂的哲学道理,对于一个五十几岁的维修工人来说,最初的学习过程很艰难。谢师傅却在这种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刘老师从理论上讲‘道’,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学识,但我可以从生活里大小事上去领悟,这样,也是一种‘悟道’嘛。”谢师傅坦言道,神色中透着些许满足。 

 

    如今,谢师傅和刘老师已成了铁哥们。谢师傅下课后会送刘老师回津发小区,偶尔去他家喝酒;刘老师送给谢师傅一台小电脑,里面装着道德经的课件和自己孩子的照片;谢师傅的孩子管刘老师叫“刘爸”。他们的交情源于“道”,可谓是“以道会友”。

 


谢师傅在居所的书桌前



    “很少有人这么好学虚心”,刘老师对谢师傅的学习精神深表赞赏,“课堂上在座的学生很多,谢师傅不一定比他们的思维快,但每节课都坐在那里真的很可贵。” 

 

    “好帅啊!保安大叔都很励志,还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呢!”和谢师傅同在一个课堂的一位法学院的同学说,膜拜之情跃然脸上。可见草根英雄的形象早已在同学们心中烙下印记。也有同学以谢师傅为镜看当代大学生,“像这位叔叔实现了他对大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而我们有些大学生对触手可及的东西视而不见,实在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新闻学院的马同学反思到。

 


第一次上课很怕羞



    谢师傅很坦诚地说他第一次上课很怕羞。为了消解心中的顾虑,他跑去找哲学院院长。“你愿意听哪堂课就听哪堂课,想听哪个老师的课就去听哪个老师的课”,院长直爽地回复他。有了院长做担保,谢师傅每次听课就“理直气壮”了。“有一次授课老师询问,我就说‘院长叫我来听的,说你讲得很好’”,谢师傅窃喜。

 

    除了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谢师傅也用行动感染着家人。在谢师傅的家中,自学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利”,他也鼓励孩子们跟着他一起自学。谢师傅29岁的大儿子在我校自学财会,已经通过考试的三女儿曾一边上班一边在武大自学法语。女儿之初也很不理解爸爸的想法,提出质疑:“爸爸,你太不现实啦”。但慢慢地,家人都改变了想法。“阿姨喜欢哲学吗?”记者问道。“早就被我熏陶在里面了”,谢师傅得意地回答。

 

“哲学课就是智慧课”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哲学课就是智慧课,学哲学可以学智慧”,谢师傅反复强调着自己的心得,“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找工作,学会了哲学有了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大学生只是在知识的范畴内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活着,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才懂为什么活着。深入浅出的话语之间流露出谢师傅对哲学的向往。这源于谢师傅小时候的经历。

 

    用谢师傅的话说,他对哲学研究从小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虽然很小但知识不少”,谢师傅骄傲地说,“我父亲当过八路军、新四军,参加过抗美援朝,经常讲给我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谢师傅过早地对社会有了思考。“那时候我就开始研究社会,研究人。后来知道哲学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 

 

    多年“悟道”,谢华标慢慢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哲学思想。在他看来,是智慧在改变社会,“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白纸黑字,但智慧融汇了个人思考,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能看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任何一件事情中都包含着‘道’,只有当有了欲念,去思考如何完成,然后付诸实践,最后才能从中悟‘道’,即由念、思、行、道,这条线索贯穿于每件事情的始终。”

 

    “四十年悟一道”无疑是对谢师傅最好的概括。他乐意与人谈道,常常以道会友,曾有人误以为谢师傅是搞哲学教育的老师。

 

用心解锁

 

    谢师傅和其他两位师傅负责学校南湖校区的维修工作,包括修锁、柜子、凳子、床、电扇等。工作时间是上午8:00到11:00,下午2:00到5:00。对于听课和工作的冲突的情况,他有时利用休息时间工作,挤时间去听课,工作忙就下了班去听。谢师傅常常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个宿舍区之间。“楼上楼下跑也很累啊,有时候太累上课也会打瞌睡”,谢师傅无奈得笑笑。 

 

    在谢师傅看来,解锁和悟道是相通的,都要用“心”。“开锁的时候闭着眼也行,能感觉到锁孔的纹理”。同时谢师傅还带着一颗奉献之心去游走于同学之间,“幽默可以长寿,得道可以延寿,奉献之后才是享受”,谢师傅笑称。 

 

    谈到谢师傅修锁的情景,一位刑事司法学院的同学说道:“叔叔给我们修锁的时候常会和我们聊天,谈道德经什么的,很热情”。


 

 

谢师傅向记者讲“道”

 

业余生活不只是修锁 

 

    谢师傅的业余生活不只是修锁论道,他还喜欢读书、下象棋、打篮球。在谢师傅看来,要看智慧的书,哲学的书。但谢师傅的书堆里的书种类不一。小书架上杂乱地摆放着《菜根谭》等书籍,记者甚至发现还有一本《韩寒》。谢师傅也坦言自己除了喜欢哲学,也看历史、文学类的书籍。“读书就跟我们吃饭一样,每一样菜都得吃,决不能挑食”,谢师傅说道。除了读书,他还很喜欢读报,他会跟同事们探讨一些时政问题,还曾经跟读硕士的弟弟就美伊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谢师傅和他的球友的相识属于“偶遇”。谢师傅住在中区六栋,每天清晨看见在对面球场打篮球的老师,打声招呼,一来二去就熟了。张老师就是谢师傅的球友。“以道会友”“以书会友”“以球会友”,谢师傅热情的性格和广泛的爱好让他朋友遍校园,生活远比“维修师傅”四个字听起来精彩得多。

 

    虽然谢师傅掌握着学习自主权,但他对自己的要求甚至高于在校大学生。从前年开始,谢华标报名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第一次他一共报考7门,结果通过了5门,去年考试时,报了9门,过了7门。对于未上过的课程,如心理学,谢师傅就通过看书、买试卷做题自学。谢师傅介绍,因为自考考得不仅仅是哲学,还有其他知识,所以他自己也需要做辅导书。“这些书,有些是同学送给我的,有些是自己买的。考试前还是挺紧张的,熬夜几天看书。”“强行晚上做题,有一天晚上眼睛血丝炸了”,谢师傅调侃着自己的往事,“不能再晚上看了,瞎了可不行”。对于参加考试的目的,谢师傅称只是测一下,看出的什么题目。

 

退休后打算写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师傅对于学习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年龄、工作而消退。他居住的三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床头上挂着立志警世图,墙壁上贴满了佛像壁画、《静思语录》、以及《道德经》中的语录以及《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字画。他曾经跟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去归元寺探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听他讲授佛理,感悟颇多。

 

 

谢师傅崇尚“新文化”

 

    屋里屋外、课堂内外以及生活点滴里谢师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道”如此痴狂,那有没有打算退休后自己传授所研究之道呢?谢师傅称他已经在传播“道”了。

 

    他将传播道的愿望付诸行动,常常向学校和老师谏言。由于每个老师开设选修课的数量受限制,有一段时间学校没有开设《论语》的选修课。谢师傅马上出来说话了:“孔子还在这(文泰楼)站着呢,《论语》都没人讲?” 过了一段时间,《论语》就由某位老师开授了。他也常常和刘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向教务部提建议开设《佛教》《圣经》等课程。

 

    “退休后打算干什么?”“写史”,谢师傅不假思索地说,“近代没有人写史,先有道才能写史,没有道的史是废史”。谢师傅用道写史,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