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赵晓晴 实习记者 王书云 邢然 罗琳) “理想、责任、读书、做人,是此次讲座的四个关键词,在现代社会谈理想貌似‘不识时务’,却是我作为国学传播者的责任”,“国学先生”张凤篪老师以幽默简洁的开场赢得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
10月13日晚7:00,由我校希贤国学社主办“我们的理想与青年的责任 谈读书与做人”讲座在电教201开展。主讲人是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湖北省大学生公益国学特训营班主任张凤篪老师。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更有意义的度过大学生活。
讲座以一段独具特色的惊鸿舞开场,两位国学社女生身着华丽的古典宫廷服饰在场地内翩翩起舞,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国学之美,夺人眼球。讲座期间,张老师围绕三个话题——“读书与学习”“做事与做人”“理想与责任”,结合国学的经典诗句由浅入深地阐述他的观点。
真正的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围绕“读书与学习”的话题,张老师谈到了“上大学是否就自由了”“可不可以不读书”以及“多读什么书”三个问题。张老师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孔子所推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学是自由的,因为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不能破坏规矩”。他很赞同阿尔伯特·加缪关于自由的观点:“‘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大家要利用好大学的自由。”
那可不可以不读书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张老师用国学经典阐述读书的必要性。那多读什么书呢?“从经济角度讲,国学书字数少、成本小,经过千年仍为人熟知,投入少产出大;从纯粹读书的角度,国学书的话题和内容在今天都是很有价值的”,张老师分析到。当场向大家推荐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杨伯峻的 《论语译著》,安德义的《论语解读》等国学经典著作。
做一个有魅力的人
关于做人与做事,张老师首先提出“读书能够提升个人能力,读书和工作可合二为一”的观点,然后结合《荀子·非相篇》和《论语·学而篇》的诗句解释了“该怎样做事和做人”和“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则告诉大家做一个有魅力的人应具备的条件。“社会地位、金钱、权利,这些都会改变,只有一个人的魅力不会变”,张老师鼓励大家做一个有魅力的人。
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宋同学说她对此感受很深,“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关于做人与做事的见解,因为不论我们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读书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书。”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张老师放弃武大老师的工作,毅然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国学传播。关于理想与责任,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自己的心得。“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大学生最有资格和条件谈理想,却忘了‘做梦’”,陈老师感慨地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这是儒家历来推崇的理想与抱负,左宗棠曾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也无不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责任。“如今班上找不到一个没有迟过到的人,诚信在古代最基本的品质而今却成了奢侈的要求”。张老师认为如今大学生应拾起成长中丢掉的东西,坚守住自己的内心,享受人生的每一种经历。
讲座结束后进行了互动提问环节。“《百家讲坛》掀起一阵国学热,却不乏凑热闹的人,国学热了还是冷了?”“我更希望国学冷了,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张老师机智解答。对于同学们国学难读怎样读的疑问,张老师认为经典难读是一个理解误区,坚持晨读或背诵都可以加深对国学的理解。
张老师的演讲流露出他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担忧与期望,也展现出他对国学的热情和扎实的国学功底,每年21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张老师是一个真诚、有实力的学者,他的演讲让我对国学更加崇敬、更加喜欢”,一位同学讲座结束后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