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同善
一、关于“联奏”
我和同行朋友演出的“河南曲子联奏”首创演于中大文工团,该团有不少同志来自河南省。河南被誉为戏曲之乡,豫剧、曲剧、越调、二夹弦等剧种的音乐对我们这些年轻人颇有吸引力,进而欣然效仿,有的还能拉会唱。
1949年文工团决定排练《大家喜欢》一剧,我们就自然想到用河南曲剧的音乐进行尝试,果然一次成功,演出很受欢迎。受此鼓舞,乐队同志进一步想仍用曲剧音乐创演一支器乐曲。几经研讨,我们选用了逰场、书韵、杨调、银纽丝、闹台五个曲牌,以坠胡(王同善)、唢呐(孔建华)、二胡(马顺田)、板鼓(李石民)、呱打板(萧善艺)、三弦(朱进)、板胡(路进贤)、二胡(党松恒、王进贤)十一位同志组成,王同善、孔建华领奏,几经磨合排练,终于一首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热烈、风趣的河南曲子联奏的器乐曲登上了舞台。此曲的创演成功是我们中大文艺学院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向,重视学习民族艺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象体现。此曲一经演出,便引起市文化领导部门的关注,并邀请我们参加招待外宾的演出。
五十年代初,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南局文化主管部门,将中大文工团(后改为戏工队、音工队、美工队、创作组)大部分演员和乐队与中南文工团合并(一部分充实到工人文工团,长江文艺以及河南等地)不久,即改建为中南人民艺术剧院。
由于两团合并,河南曲子联奏进一步增强实力,原来缺少琵琶、扬琴、低胡、中胡、笙等都加进来了,演出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到观众非常热烈的欢迎,自然而然成了中南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与我们经常同台演出的有京剧《挑滑车》、《孙悟空》、汉剧《二度梅(陈伯华)》、杂技《夏菊花》等。不仅在武汉各剧场演出,而且经常上山下乡,到外地如长沙、湘潭、韶山、毛主席故居、株洲、田心、洪湖、阳新等地演出。
1954年抗美援朝进入到军事谈判阶段,中央军委指派剧院组团赴朝进行演出(另有夏菊花的节目加入)。在朝鲜的开城,我们进行了一场剧场演出,是招待朝鲜高层领导李相朝、南日将军及人民军和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剧场演出效果异常热烈。翌日,由朝方出面宴请我们全团演员。李相朝将军记忆力极强,举杯对每一节目的主演进行碰杯祝酒。我感到极为难得,非常感动。
继之,我们又赴志愿军司令部,为最可爱的人演出,冒着大雨,一夜行军赶到“志司”,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和全体官兵的热情欢迎。在胜利完成“志司”的演出任务后,我们告别了朝鲜返回祖国,在安东待命时,奉命前往一个高级保密的地方为苏联友军演出。后途经北京,顺利返汉。
曲子联奏由1951年始直至我离休,前后经历四十余载,演出场次不计其数。她之所以能够常演不衰,功劳应该归于参与的全部战友。
二、其它
四十余年的演艺生活中,我与友人合作中有一定影响的简述如下:
之一、在参与武汉电视台为孔建华同志拍摄其专题片《江河情》时由我为其撰稿。此片在全国放映,效果良好。
之二、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一书中收入了我写的《玉笛声声黄鹤归——评著名笛子演奏家孔建华》一文。
之三、我与小提琴演奏家刘新涛演出的《坠胡小提琴二重奏(师徒竞赛)》在文化服务队演出颇受欢迎。
之四、为程云编剧《借靴》编曲,并领奏。
之五、在1953年歌剧团学习传统活动中,编导曲剧《梁祝》中“相送”、“书馆”、“楼台会”三折并编曲领奏。
之六、在中型广播剧《饭后茶》中担任独奏。
之七、在王明炎编写的音乐专题片《中原音韵今犹在》中介绍著名坠胡演奏家王同善,在电台播放。
综上所述,较其他战友的上上表现,我实在是微不足道,敬请各位战友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