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学生活 认识自我 转变自我 成就自我

时间:11-03来源:文澜新闻网

    新闻网讯(记者 江可枫 赖婧) 大学,有人将它比喻为“小社会”,因为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大学里,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社会角色,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尽快适应它,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它,都是初入大学的新生应该思考和规划的问题。

 

陌生的环境  全新的人生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差异随处可见。各地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难免对同学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如何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新的生活圈子,用积极向前的心态平衡思乡的情怀,对新生而言,无疑是进入大学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

 

    来自广东的莫静怡同学表示,军训期间是最难过的时候,内心非常矛盾,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想家,白天的训练让人十分疲惫,晚上舍友很早就入眠,而自己却忍不住胡思乱想。她的朋友邓贤俐对此表示认同:“那时候很想找人说说话,但是因为很累,也不想家人担心,因为离开家乡到这里是自己的选择,心里想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难过的时候就过去了。”

 

    这的确是大一新生必然会面对、也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难关。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高考这样一个明确而单一的目标,而且,许多学生的家长都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一切,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就好。这些现状就使得学生独立能力不强,有依赖感,初来乍到之时茫然无措,不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当然,适应、独立都需要一个过程。莫同学和邓同学同样认为,经过近2个月的磨合,与身边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起来,彼此之间的背景差异已经从当初沟通上的障碍变成了如今的互相聆听,互相学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我们很热衷于听别人介绍他们家乡的事情。一切都很新鲜,这也成为我们增进感情的第一步。而且校园里还有很多老乡,跟老乡们聚在一起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而本地学生的适应情况则相对较好。孟月同学提到,她从入学到现在并没有出现特别浓厚的思乡之情,“虽然家离学校不算很近,但也只是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每个星期都可以回去。”她还说道,她身边有部分同学如今仍未能适应过来,“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想家是正常的事情,另外,我很高兴许多同学会来找我倾诉。” 同时,许多本地学生还提到,不少外地来的学生对武汉有着不好的印象,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能够接受这里,发现这里的好,毕竟至少有4年要过,如果他们怀着负面的情绪,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张雨虹同学说道。

 

    无论是外地学生还是本地学生,他们将在这里度过大学四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人无法主动改变环境,那么就只能被动适应环境。这也是对新生们的锻炼。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发掘新生活的趣味,独立地妥当规划自己的大学,这一步尤为重要。

 

学习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可能不少新生之前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样的“谣言”:大学的课是可以随便翘的。的确,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有排得满满的课表、永远上不完的自习、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有老师告诉你、督促你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相反,是非常的自主、自由,最危险也只是老师点名,还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没有了高考的目标,没有了老师提醒该怎么怎么做,新生们应如何从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过来?

 

    新生杨洁琼说:“第一眼看到课表的时候真是难以置信,那么多空余的位置。”她笑了笑,但随后马上认真起来:“这让我觉得很不适应,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好像很没有方向感。有些同学会逃课,打游戏,但我感觉即使我去上了课,但是好像也什么都没有记住。”这可以说是每一个新生都经历过的情况。

 

    大学课程内容多、讲课快,课程安排不紧密,而老师管得却少了。中学阶段,同学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有两年时间专攻高考的科目。而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40门以上,而且每一个学期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这样的情况就对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方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大二学生李倩露同学说:“大一就是一个探索期,同学们必须要纠正‘过了高考,学习就不是问题’的错误想法,其实,大学才是一个真正考验人学习能力的地方。”她笑说,自己大一的时候就是太散漫,抱着“期末突击”的思想玩过了大一一年,在期末才去抢座位自习。但是跟那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相比,差距就已经明显地显示出来了。希望新生们要引以为戒。

 

    大学里的学习,最大的学问在于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自己统筹自己的学习内容是重要的第一步。大学教材上的知识与高中课本知识有专业深度上的重大差别,但高中的课程仍是基础。新生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找到适合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方法。

 

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

 

    从高中到大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它将直接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走向。大学是同学们过去10几年求学生涯的目标,深深蕴含着同学们的梦想。然而,真的踏入大学的一刻,过去的不少“理想”却化为“空想”。

 

    大学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社团,是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扩大交际圈子、发展兴趣爱好的好地方。不少同学之前的生活都是围着学习这一中心轴转动,但是大学之后,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与人交往能力和办事能力。这是新生们要迎接的又一挑战。面对各种社团招新,新生难免在不了解情况下盲目报名面试,满怀激情加入社团之后才发现这里并不如自己想象那般的美好。其实,加入社团,不在多,而在精,进入大学之后就要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才能真正达到发挥自己才华,扩大人际脉络的目的。

 

    高中,谈恋爱像犯罪,总被这样那样地禁止。而进入大学,爱情似乎成了必需品,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发现甜蜜的情侣。特别是大学的自由度很高,看着形形色色的情侣,不少新生就会产生渴望。但是,因为寂寞而谈的恋爱,因为看到别人谈自己也去谈的恋爱是不实际的。爱情不是生活的调味品,也不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新生们必须了解自己心里想要什么,忠于自己的感觉。毕竟,大学除了恋爱,还有许多东西等待着新生们去发现,去为之努力。

 

    参与了两个社团、部门的新生徐哲表示,大学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班里的同学、部门的师兄师姐和伙伴们,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的需要,都要礼貌和热情地与人相处。“但是我却总是不能自已地思念高中时一群共同拼搏的“战友”,想念当年叛逆期一起疯玩疯闹的兄弟们”。大二的张迪则提到,经过了一年,认识了不少的人,但是感觉与每个人的情谊都是平平常常,大家都想着自己的将来,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很少坐下来谈谈心。认真想来,深交真的没有几个。

 

    人是复杂的动物,同样,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复杂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而知己本来就难求。但是,朋友永远都有,甚至你可能已经遇到。每一段路都会有伴随你一同走过的人,也许此刻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也许当走完这4年的道路,再回头看彼此共同走过的足迹,才发现,其实每天一起上下课、一起到食堂吃饭就是一段最朴素、最美好的友谊。

 

    种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也许会让新入校的同学无奈叹息,但是新生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提升自己,勇敢、积极地做好转变。大学就是这样一个过渡期,同学们必须从过去单纯的学生身份逐步装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将来踏上社会的必要条件,更将是自己人生一段最重要、甚至是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