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内“两会”构建和谐校园

时间:04-20来源:[中青报]

通讯员  陈博 
 
  团组织牵头构建学生参与校园建设新机制
    ——“对于近期‘物价上涨’、‘地沟油’事件,食堂有哪些新举措?”
    ——“我校食堂现采取企业化管理、责任承包制模式,各项支出都要计入成本,我校目前的饭菜价格与武汉市其他各高校相比尚属偏低。在此,提供一组数据,由于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菜价、食用油价格、粮价、煤价分别同比上涨20%、10%、4.13%和7.69%,其他高校对于食堂饭菜的价格均有调整或给予补贴,我校目前的饭菜价格依然维持不变。此外,我校各食堂均使用金龙鱼食物油,并于近期刚接受过市防疫站等部门的检查,绝不含地沟油。同时,我校各食堂的工作人员均持有效‘健康证’并定期接受体检,因此,对于食堂提供的餐饮,同学们可100%放心食用。”
    这有问有答的提议和答复,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在答复人大或政协的议案和提案,而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第一次接待日意见反馈情况中,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对学生的意见反馈。4月1日,又一个星期四,在新一期“提案”活动现场,反馈简报由工作人员直接回复给提案人,并通过活动现场、班级及校内媒体等方式公告全校师生。
    ——“课程考试达70分以上者不允许重修,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能否尽量取消相应限制?”
    ——“这是学校经过严格论证后制定的管理制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规定更加严格,只要及格就不得重修。我们学校的规定已经考虑到一些同学的高层次要求,更加人性化了,学校之所以让部分同学重修,主要是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让更多已获得较高分数的同学参加重修,必定会增加教室的使用和师资力量的配备,相应资源无法完全保证。”
    教务部的答复让提案人、大一学生王欢很开心,“感觉自己真的是这个学校的主人翁,而不是‘被’一代”。
    两会”每周“摆摊设点”欢迎学生“拍砖”
    从本学期开始,每周四下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都会集中“摆摊设点”,任何一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都可以前往该校体育中心门前,在一张表格上简要填上对学校某方面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专门委员会将受理学生意见和建议,给出回执,并于下一个周四公开向学生们反馈学校相关部门的答复。
    3月25日是首个接待日。在接待现场,创业实践委员会、学务管理委员会、文体活动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会、生活服务委员会和学术创新委员会6个部门一字排开,前来写提案的学生早早等候一旁。各专门委员会工作人员给每位前来写提案的学生一张表格,表格分上下两栏:上栏是写出自己的提案,交给专门委员会;下栏是回执,由学生自己保留。在表格下方,“本提案表所反映提案的处理情况将在提案与代表资格审查部月度工作简报中及时予以公示,详情请查看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网站专门委员会专栏”的提示并不显眼,却是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千金一诺”。
    提出提案的同学可以凭回执在下一个周四的接待日获取反馈信息。工作人员在收到提案后会对提案进行整理,然后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反映,要求他们给出答复。当天下午6时活动结束时,工作人员统计,首个接待日当天一共受理52个提案,涉及教务、后勤、校风学风等方面工作。
    刚刚递交完提案的王欢说:“专门委员会的接待日让我们与学校的联系加强了,我也希望这个活动能够长久有效地坚持下去。”一位研究生同学既高兴又不无疑问:“这样的活动形式很好,方便了我们与学校的沟通,但也希望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不要流于形式,要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专门委员会”事事较真
    2009年11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其下设的6个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沟通解决广大学生集中反映的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其在学校与全校学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各专门委员会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5至6名,委员约30名,由各学院具有代表资格的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构成。
    专门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就干了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活儿”:12月8日上午8时30分,在学校行政楼举办了一次专门委员会与学校各二级单位对接会议,校领导全体出席,校医院、校园建设处、图书馆、教务部、后勤集团、保卫部、学工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科研处、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研究生部等12个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部参加,面对面回答现场150余名学生代表提出的112条意见建议。
    同学们的建议意见,大至校园建设经费、学生医疗经费、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等财权大事,下至是否要在餐厅里设一次性回收垃圾桶,宿舍楼钥匙管理、“开水进宿舍”、校园行车路线和安装窗帘、校园下水道排水不畅等“鸡毛蒜皮小事”,都要向坐在对面的校领导们问个明白。
    “全校勤工俭学名额有多少个?是谁说了算?”一些同学的意见似乎带着点火气。“每年勤工俭学的名额有限,学校困难同学又很多,所以供不应求。”透明度极高的回答一下子让“火气”的温度降了许多。
    “熄灯断网时间能不能不一刀切?能不能照顾毕业班的学生?”学工部部长阮世喜的回答颇有人文关怀的温馨:“考虑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如果整栋楼都是毕业班的话,可以延迟该栋楼熄灯断网的时间。”
    而关于网上评辅导员的提案,部长的回答很实事求是:“效果是否好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可能会存在个别学生因为个人恩怨而把辅导员说得一无是处的现象,有失公正。”
    对于同学们反映的关于哲学、史学类讲座太少的问题,科研处副处长黄俊雄的回答很坦诚:“我校人文素养和时事类的讲座确实很少。但哲学、史学的讲座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让同学们觉得这类讲座少。这方面需要改进,使这类讲座能够面向全校开展。”
    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打开问号。答复有长有短,有繁有简,但“能够立即解决的就立即解决,需要一段时间解决的给同学们明确的答复,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解决的会给同学们合理的解释”,却是所有参会负责人的一致态度。
    “听了张中华副校长的答复我才知道,学校有负债,所以学校2010年的预算会压缩10%的行政费用;行政设备不需要更新的不更新;出国经费压缩20%;增加研究经费;对于急诊,学校开设有绿色通道,可以由学校暂时提供治疗经费。”一位女学生说,原来对学校的一些事情抱怨多、牢骚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知道,其实学校的管理者“一直在努力让校园更美好”。校领导作答“学校有些工作没有做好”,诚恳实在,不敷衍,遇事不绕弯儿,让我们理解了校方的难处和苦衷。
    “此次活动有‘三好’——专门委员会组织形式好、通过会议面对面沟通形式好、112条意见提的好。”校党委副书记杨志光同时建议,“如果有同学对图书馆、食堂等服务态度不满意的话,不要笼统地提,要尽可能地具体到人,通过投诉渠道进行投诉。”
    “沟通交流不能仅仅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加强沟通交流的最高层次是要让学生锤炼、养成健康的人格,要做到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的‘锤炼学生的君子品格’。”校党委副书记刘可风强调,对接、沟通、交流的信息要向全校学生公开,做到及时、准确。
    这是学校合校9年来首次组织学生代表与二级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工作沟通与交流。对接会结束后,专门委员会对这些意见和答复分门别类,整理成500份简报,印发到班级。
    沟通从对接会开始,但并未止步于对接会,各专门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结成对子,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经常带着从同学们那里搜集来的问题去“拜访”对口部门负责人,每周整理成20多页的简报。翻开2009年第二期简报,可以看到学生代表们提出的73个问题,事无巨细,大到校园规划,小到篮球架破损,而学校各职能部门对这些问题也一一认真回复。
    一些原来还怀疑专门委员会是不是“花架子”、“走过场”的同学,见到简报后不由得惊呼:“这些专门委员会了不起。”过去经常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意见、网名为“热血”的学生论坛“舆论领袖”评价说,“学生代表们提的问题可真是毫不客气,而学校为同学们办实事的诚意也是真心实意”。
    点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王前哨
    校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成立专门委员会接受学生提案,是受全国两会启发,充分发扬校园民主,创建和谐校园的尝试。大学生参与校园事务向来十分热情,但长期以来缺乏固定、切实有效的常态机制,我们设立若干个专门委员会,就是要为同学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畅通学生和学校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