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和感受

时间:04-08来源:校友来稿

    □  武世喜
    1928年11月,我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县城,家庭以农为业。
    1936年9月—1942年6月,在本县第一小学读书。1942年9月—1947年6月,在长葛县简易师范读书。1947年9月—1948年9月,在许昌省立师范读书。
    1948年9月,许昌省立师范由许昌迁到开封,我也随学校来到开封。不久听说学校又要南迁到蒋管区的金华,这时我和另一位同学商量,不能到蒋管区去了,越走离家越远,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于是我们躲避在同学家中,观察局势变化,不久迎来了开封第二次解放。
    1948年12月,我听到一个消息:由陈毅筹办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从河南宝丰迁来开封,我和另一位同学,迅速到中原大学报了名。学校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走了,这里有吃的、住的,不用自己花钱,于是我们就留下来。没想到,学校还发给我一套灰色的粗布棉衣,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随后我们被编到政治20队,开始政治学习。从这以后,我就踏上了革命的征途。这在我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1949年3月,根据当时淮海战役发展的需要,学校从包括20队在内的几个大队抽调了一部分学员去支援前线,各队留下的学员,都编到文艺干部训练班第三班。我到文训三班后,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学习了扭秧歌、打腰鼓、识简谱唱革命歌曲等文艺业务,同时还继续学习政治理论。通过在政治队和文训三班的学习,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变化,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当一个革命者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有了这些认识,我在政治上开始要求进步,行动上也积极起来。
    1949年5月武汉解放了,6月份中原大学决定要迁到武汉,接着我们一些学员和老师一起,开始乘坐火车南下。到了鸡公山火车不通了,就分组改乘汽车。由于我当时的实际表现,学校领导指定我和另一位同志负责所在汽车上的同志们的生活管理。这样我就更严格要求自己,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行军纪律,全心全意为行军同志们服好务。到武汉后,进行了行军总结,然后合并到中原大学文工团。同年7月份,我宣誓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是我政治思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文工团之后,自己知道在文艺专业方面缺乏特长,但我有决心,服从组织分配,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当时组织上把我安排到演出组,让我管理服装,我认为无论演大戏、小戏,演员都要根据角色穿戴合乎要求的服装,服装不合适,同样会影响演出效果。所以我必须把这个工作干好。当时,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困难:我不会服装设计,不会踩缝纫机制作衣服,怎么办?我就下定决心,向内行同志请教,多听取演员的意见。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习服装设计、学踩缝纫机,终于和演出组的同志们一起,克服困难,保证了演出组任务的完成。现在我家中还使用着一台旧缝纫机,用于缝补衣服,这是我在文工团工作中学到的一点小本事,永远不会忘记。
    建国以后,我先后参加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锻炼。1950年10月文工团解体,我被调到中南文艺学院图书馆工作。1954年中南大行政区撤销,组织上照顾我和爱人关系,把我调到武汉市商业部门。在这些新的工作岗位上,无论是什么工作,我从主观上,都是脚踏实地地把它干好。
    1975年9月,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们全家被下放到大别山区——英山县,一去就是四年多。在这里,我看到贫下中农生活困难,缺医少药,心中很受触动,特别是英山县农村患癞痢头、红眼病甚多,我在县医药公司搞业务工作,心想一定要搞好医药供应,以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中央派医疗队来此地,为贫下中农防治癞痢头,县里成立了专门班子,由卫生局、商业局制定专职人员下乡调查、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和治疗方案。我当时是商业局指定人员之一,到农村后,看到患癞痢头的人特别多,给群众造成极大痛苦,我十分难受。这时中央医疗队急需灰黄霉素片几十万片,还需要大量外用药凡士林,当时县医药公司库存极少,怎么办?我想,要为贫下中农解除疾苦,就要积极行动,向地区和省市医药公司汇报求援,多方联系,最后终于得到解决,满足了医疗队的紧急需要。
    经过中央医疗队半年多治疗癞痢头后,取得明显效果,看到许多患者头上长出黑发,我也非常高兴。县委对卫生局、商业局进行了表彰,我个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3月,我被县医药公司党组织吸收为预备党员,这是党组织对我多年来思想进步的肯定,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大事。
    1979年底,省委组织部将我们全家调回武汉,我仍旧回到市医药公司工作。这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感谢组织上的信任,让我到业务部门工作。由于我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与各个环节联系沟通,为顾客排忧解难,得到各县业务员的好评。1985年4月,我虽然办理了离休手续,仍然留在业务部门继续工作,还被市医药公司授予“五好老干部”的光荣称号。
    1988年,中南财大(原中原大学)庆祝建校40周年,在分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大文工团的校友,你一言、他一语,一直要求成立文工团校友会。后来经过短期筹备,并经财大校友总会的同意,文工团校友会正式成立了。随后就印发了章程,推选了会长、副会长等负责人,成立了领导机构,我被推选为联络组组长,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心想,我不为名,不为利,只要能为校友们做点事,我就感到高兴。从这以后,我就经常和校友们联系,主动担负一部分工作。在校友会工作20多年中,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