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述
□ 王静凝
王静凝,女,汉族,1931年12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48年5月参加革命,195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株洲起重机总厂教育科科长,1988年10月县级待遇离休。
在河南省立女子师范读书期间,在河大地下党的教育帮助下,我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学习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一些领袖著作和不少进步文章,学会并传唱《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一批革命进步歌曲。1947年7月,我从省立女子师范毕业,在开封市一小试教时,我教学生们唱的第一支歌就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民族的解放,1948年我考入了由范文澜、潘梓年任正副校长的中原大学。由于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大批的干部,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培训,1949年3月我和同学们一起投身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作为中原大学文工团员,随军南下。同年5月参加接管武汉,后继续南下参加长沙军管,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这批干部即转入地方工作。
在岳阳工作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发动群众剿顽灭匪、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建立地方人民政权、稳定社会治安、镇压反革命、征粮支前等一系列工作。火热的生活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提高了我,在1951年4月我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随后我又被安排到湘潭地委工作,参加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时,我们就像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下农村、进工厂、到社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群众建设祖国、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本人亲身经历了共产党给老百姓谋幸福的桩桩事例,亲身感受到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热烈拥护。
1956年株洲升格为省辖市,我被安排到株洲市劳动局工作,从此也开始了人生道路上新的长征。从“引蛇出洞”的反右到“史无前例”的文革,这20年里,我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处事、朴朴素素生活、扎扎实实奉献。
在十年动乱期间,我被下放到田心曙光学校工作。面对徜徉在生活岔路口的学生,我秉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古训,团结全体教职员工带领学生们“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以滚烫的心、温暖的手、慈母的爱,为孩子们拨开心灵的阴霾,升起希望的风帆,耕耘在知识的沃野。在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10年里,确保了每年98%以上的升学率,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支左”部队首长、时任47军参谋长郑波一行莅临学校考察后,当即指示要认真总结推广教学经验。随后由张爱国团长在学校主持召开了全市教育系统现场会。学校“复课闹革命”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中南地区,学校因此被评为“中南地区教育系统红旗单位”,我也被授予“中南地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拨乱反正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春天,我又被安排到株洲起重机总厂,先后任劳资科科长和教育科科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厂改革发展的需要,我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促发展,特别是在全厂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方面,围绕提高干部职工素质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和同志们一道,着力于打牢基础,致力于推动工作,立足于全面发展。坚持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组织大家干什么学什么、力争学精;缺什么补什么,力争补足;什么新教什么、力争实用,工厂因此连续六年被省、市评为教育先进单位,我也多次被授予省、市职教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在这平凡中坚守精神的家园,在这平凡中锤炼着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平平凡凡、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用执著的信念铸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用燃烧的激情丰富自己的价值人生。如今,我依然关心着企业的兴衰和职工的命运,依然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依然积极参加工厂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因为,“我是用忠诚铸成的,即使碎了、破了,片片也是忠诚!”
我的点滴业绩曾先后入编《南下入湘干部名录》、《开国将士风云录》、《盛世中华》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