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才:潜心治学,诲人不倦

时间:06-28来源:记者团

 

 

    (记者 畅雅莉 沈丰华) 胡德才,1962年生,湖北监利人。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校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获“湖北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等。 

 


    胡教授曾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作学术访问与交流。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多项。曾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4部。那么,是什么让胡教授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呢?又是什么让胡教授潜心研究文学二十余年?记者通过接触,对有着诗人般的洒脱和学者般的严谨的胡教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学时代 恰同学少年

 


    1979年,胡教授同现在的所有高中毕业生一样,站在了大学的门口,他权衡再三,最后在华中师范学院和湖北财经学院中选择了前者,胡教授笑谈,当时对大学专业方面的咨询和信息不多,所以视野不如现在的学生开阔,加上自己高中时候对文学、历史方面的接触较多,所以放弃了财经院校而选择了华师,“我当时对财经方面的专业不太了解,所以最终选择了华师的中文系,就连其他的志愿中也都填了中文系和历史系等文科专业。”就这样,胡教授被华师的中文系录取,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谈到大学生活,胡教授对当时的校园学习氛围记忆颇深,他回忆说:“进入到大学后就全身心的进入到了学习的状态中,因为当时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特别好。”也就是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慢慢集中了他的兴趣,让他对现当代文学投入了更多,尤其是对鲁迅著作的阅读和研究,而正是这段学习为胡教授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恢复高考头几年的大学生活与现在很不一样,学生们少有就业的压力,所以我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读书学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也就安安稳稳的读了四年书。”除了全身心的学习,胡教授的课余生活也极大的丰富了他的大学时代,研究小组、兴趣小组、内部文学杂志、墙报以及每周两场的电影都在胡教授记忆中珍藏。

 


    胡教授从华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学任教,很快他便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的更广博的学识,于是先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进修深造。

 

    胡教授在复旦大学作访问学者的一年中,与导师贾植芳和陈思和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胡教授说与导师的交流对自己的治学道路影响很大,他说:“学习就应该找寻尽可能多的途径,接触不同的学校、不同风格的老师,这对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在南京求学的时段里胡教授亦得到了宝贵的东西,“那时候,我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又担任行政工作,工作之外的时间太少。”胡教授坦言,自己选择在这个时侯深造是为了“解脱”,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潜心去读书,而事实也正如胡教授所愿,在这段并不仅仅为文凭的学习时间里安安静静地在南京读了三年书。他在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董健教授也以敢说真话、抨击时弊的鲁迅精神深深影响了胡教授。除此之外,早在华中师大求学时期,从南京大学请来的76岁的戏剧学家陈瘦竹教授所讲的现代戏剧课程也让他受益匪浅,胡教授回忆说,老教授双目几近失明,但教学一丝不苟,且讲课内容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中西贯通,老教授深厚的学养和敬业的精神让胡德才教授至今难忘,正是如此,胡教授一直将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业,诲人不倦,未曾懈怠。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1/4